Connect with us

要聞

調查:抑鬱比率 中學家長較小學高1倍

發佈於

【明報專訊】學童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家長壓力亦不容忽視。城市大學一項2020至2023年的調查發現,分別有逾三成半及一成半中學生的家長有中度或以上的抑鬱或焦慮徵狀,比率較小學生家長高約1倍;研究也顯示,如家長負面情緒大,子女幸福感會減少。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郭黎玉晶表示,子女正值青春期,行為較反叛,雙方易有衝突,建議家長與子女相處時不要經常「say no(拒絕)」,應放心讓子女作適量嘗試,並陪伴及聆聽其心聲,「他哭便陪他一起哭」。

倘家長負面情緒大 子女幸福感減

城大團隊在2020年至2023年間,透過問卷訪問共4002名中小學生、家長及教師,其間包括新冠疫情階段。團隊分析家長及子女的問卷數據,顯示家長的心理健康對孩子有顯著影響,倘家長有更多負面情緒或較高壓力水平時,孩子的整體幸福感會呈下降趨勢;而家長與子女關係、自身身體狀况、壓力水平及對子女的征服感等,亦會影響孩子抑鬱及焦慮的程度。

郭黎玉晶說,本港家長的抑鬱和焦慮指數較西方國家高,因外國家長較懂得「放手」,相信子女可獨立,相反亞洲家長較控制性和緊張,「養不教父之過」思維習慣視子女過錯為自身問題。她建議家長可參與育兒工作坊,有需要時亦可到社區中心參加頌缽等活動紓緩情緒。

46%中學生中度或以上抑鬱

另外,調查指有52.1%中學生稱有中度或以上的壓力水平,分別有46.4%及38.3%中學生有中度或以上的抑鬱和焦慮。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27.4%受訪者認為自己有中等程度或以上抑鬱、21.6%及29.2%有中度或以上的焦慮和壓力水平。

郭黎玉晶稱,疫後復常,小孩或對面授課堂及社交感到不習慣,但相信現時課外活動增多,學生將愈趨適應,心理健康亦會平穩發展。

學者倡藉打機話題入手親子談

針對今次調查,她指中學生心理健康情况尤其值得關注,認為教師及家長可多留意子女有否出現相關精神健康徵狀,如抑鬱患者會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經常悶悶不樂及哭泣;焦慮患者會經常感到緊張和害怕,舉例每逢考試作嘔或頭痛等。她建議家長平日多關心子女,如可從打扮或「打機」等子女感興趣的話題打開話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