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重視公眾諮詢 行政過程應避免急於求成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關於香港大學擬在薄扶林興建創新中心的一則新聞,帶來小範圍討論,引起筆者注意。

從宏觀角度看,誠然,香港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傳統行業的疲軟與新興科技發力不足的矛盾顯現。作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行業之一,集中精力發展創科業,毫無疑問是打破當前瓶頸的突破口。並且,眾所周知,創新科技行業的興起,勢必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完備的產業生態及開放的對外交流合作。在理論上而言,國際上最著名的創科中心如美國矽谷、北京中關村等,區內均有多所世界頂級高校,支撐當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另外,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南山區科技園,在依託本地大學之外,還設立深圳虛擬大學園,以便匯聚人才與先進資源。

因此從上述角度看,在資金與人才齊聚的中西區,依託香港最優秀高校——香港大學,在其周邊發展創新科技中心,用以做科技研發、人才交流及打造新興產業生態等,對本港長遠發展而言,無疑利大於弊。

港大創新中心項目 暴露城規程序弊端

但此次問題的癥結,並非關於「香港是否應發展創科」的討論,而是關於港大申請改劃土地用途中,諮詢過程是否詳盡、預留諮詢的時間是否足夠等程序問題的疑問。據了解,港大雖然表示已就項目涉及的當區環境生態、交通等做可行性研究,公眾諮詢亦在今年5月底完成。但究其細節,當區市民仍對這項目的「真實面貌」存疑。

今年1月,港大與當區新就任的區議員商討該計劃,3月便已經與城規會轄下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商討,並同意修訂相關大綱圖。事實上,本屆區議員在今年1月剛上任,對當區的了解程度不一定足夠。一個月不到的時間,相信難以充分掌握當區各組織的詳盡情况。而且,改變土地用途,往往會對當區發展帶來根本影響,在普通市民眼中,這不是與區議員開幾次會就能夠決定的事宜。亦有聲音質疑,對城規會而言,兩個月時間是否足夠對足足有4公頃範圍的土地,完成全方位調研。

結果便是在完成公眾諮詢後,城規會仍收到近4000份申述,表達對該項目的擔憂,涉及區內不同機構、團體和當區普通市民的不同意見,顯示出市民和相關持份者並未在此次項目的諮詢過程中,得到足夠信息和詳盡解釋。此項目發展至今,將城規會擬議的申述程序過程的不足和弊端,暴露出來。

翻查過往立法會《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紀錄,當時有不少委員就城規會擬議的申述程序提問:有委員質疑精簡程序節省的時間有限;亦有委員要求政府確保公眾就收回土地事宜提交的意見,得以接納且妥善處理,並要求日後就改變已收回土地用途的建議,諮詢持份者及受影響人士。

星洲城市規劃的「以人為本」原則

參考外國處理公眾諮詢的做法,以新加坡市建局於2021年啟動「長期規劃檢討」為例,就當地未來50年規劃發展事宜諮詢市民意見。有關諮詢環節分為3個階段,為期約一年。首階段主要透過問卷及研討會,了解市民對未來發展願景的意見,共吸引200人參與研討會及收到5600份問卷。第二階段就土地利用策略事宜舉辦了6場諮詢,共吸引1200名來自不同群體的人發表意見。最後階段則舉行了兩場對話,並綜合所有社會持份者的意見,更好地制訂有效的規劃原則及策略。

新加坡的案例,突顯了「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不但重視各群體利益及意見,並嘗試調整規劃原則以滿足不同持份者需要,在城市發展與人文關懷之間取得平衡。

對香港而言,政府各部門應當格外警惕,諮詢環節不足或會激化市民與政府的矛盾,警惕被人詬病所謂諮詢只是「走程序」。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在與市民對話的過程中,政府是否真的放低姿態,對各式各樣的公眾意見都以開放心態對待,從而呼應設立公眾諮詢之目的。

讓市民感受自己聲音被重視

以壓縮諮詢時長來加快發展步伐的心態,此舉或會降低公眾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到頭來,這些城市規劃項目或會側重於個別持份者的既得利益,只會令城規會——或是擴大到整個政府部門——與公眾的距離愈走愈遠。

最後,回到本文開頭:依託大學開展創科,是一條促進香港發展的康莊大道,目標是美好的;但修建大道的過程不應草草了事,反而應當重視起來。正所謂,急於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針對市民的疑慮,再多的解釋都不會過分。對於市民多次提及的問題,城規會亦應當一一給予解決措施或答覆,讓市民感受到自己的聲音是被重視的。這既有利於後續項目的推展,長遠看來亦會促進地區共融、增強政府公信力。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