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中大教授倡建專利交易平台追星深 指港創科生態落後20年 建議與蘇杭合作引來人才產業

發佈於

【明報專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早前提到,今屆政府發展創科立志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市場資金變得重要。風投基金及健康科技公司顧問、中大醫學院副院長胡志遠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目前本港創科投資生態未完善,風投基金(VC Fund)或私募基金(PE Fund)向初創企業投資時,若初企未能在目標時限內上市,因香港未有相關次級市場,投資者難有平台轉售專利等資產套回資金。他稱,香港創科產業生態「比起深圳及新加坡落後20年、蘇杭亦較香港領先10年」,認為目前本港「嚴重缺乏」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提倡香港與蘇杭等成熟創科產業園區合作,帶動相關人才及產業來港,蓬勃本港創投生態。

明報記者 鄭律銘

風投多有「退場方案」 港乏平台供套現

初創企業需籌措資金支持不同階段發展,風投基金及私募基金是主力的投資者。胡志遠於風險投資領域有7至8年經驗,他稱一般而言相關的基金都有訂立「Exit Plan(退場方案)」,例如期望3年內投資的初創可上市,以收回資金,否則就停止繼續注資。

胡志遠表示,最理想當然可如美國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般茁壯成長,由初創發展成上市公司;但投資者一般亦有其他「退場方案」,例如小藥廠被大藥廠收購,一些公司則買入初創的核心技術。他認為,良好的創科投資生態,有需要提供足夠的「Exit Pathway(退場通道)」供企業或投資者套回資金,例如是知識產權交易(IP Trading)平台,然而本港目前缺乏(見另稿)。

擁創業經驗共同合伙人 港「鳳毛麟角」

從初創公司角度而言,胡志遠稱,本港能協助初創業務發展的共同合伙人(GP)亦嚴重不足。他解釋,GP是風投基金投資者其中一類,除提供資金亦會參與初創的業務及管理。當中「Founder GP」對初創尤有價值,因他們曾有創業經驗,本身擁有公司,其後上市出售股權換得資金,再到投資市場擔任投資人,傳授實戰經驗。胡形容,由於香港本身不是科創創業環境,這類有創業經驗的GP於香港「鳳毛麟角」。

據胡志遠觀察,初創公司創辦人不少是科學家、工程師或醫生,創業之初「有一腔熱誠、有團火」,身邊一般都會有一些贊助人或指導者「受到感動」,向他們提供資金創業。然而隨着規模增長,需更多人手或場地,亦需資金申請專利、知識產權估值等,開支不斷增多,而創業者本身亦未必善於理財,就會跌入「Valley of Death(死亡之谷)」,一般而言最終只有一兩成初企能生存。胡稱,「商業模式」及「財政執行力」屬初創常見弱點,正需要GP為他們於管理及業務提供指導。

料蘇杭將多新科技 港應趁機結盟

胡志遠說,目前不少地方產業環境已遠超香港,「香港比起深圳及新加坡落後20年、蘇杭亦比香港領先10年」,尤其蘇州擁有全國最出名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擁有成熟的風投及創業生態圈,具備完善的法律團隊、科學家等,經10多年發展,料未來5至10年將有很多新的醫療科技誕生,而他們將需借助香港走出海外。他建議政府把握機會,與這類已成熟的產業基地結盟,以香港作為平台,吸引他們帶同風投基金、知識產權律師等來港落戶,同時在香港尋找投資機遇。

(創科線.創科產業前瞻【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