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胡定旭:香港急需新醫學院

發佈於

【明報文章】醫生不足是全球現象,即使發達國家強如美國,也毫不例外。只是香港的情况很特別:全港只有約低於半數的醫生服務於公立醫院,但後者卻要照顧全港九成的住院服務,其工作壓力之沉重可見一斑,因此而衍生的問題亦已相繼浮現了。隨着香港人口急劇老化,而培育醫生需時甚長,所以香港已別無選擇,需要盡快籌建新醫學院。

公院醫生不足 恐日趨嚴重

公立醫院醫生不足的問題,一直是香港的一個「老大難」。歷屆政府亦努力處理此事,包括擴大兩家醫學院的收生名額,由2009至2012(3個)年度的每年320個,躍升至2022至2025(3個)年度的每年590個,幅度不可謂小。此外,現屆政府亦銳意推出政策,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在港執業。

儘管如此,香港每1000名人口的醫生比例仍舊只有2.1,明顯落後很多毗鄰的地方,如新加坡、韓國等(圖1);跟發達國家如澳洲、德國等的差距就更大。

同一時間,有兩項發展令人憂慮公立醫院面對的醫生不足問題正日益嚴重。首先,公立醫院全職醫生離職數字多年來持續高企,自2015年起,非退休原因離職的醫生總數一直維持於一個高水平(圖2),對公立醫院的服務明顯已有影響;其中一個最清楚的指標,就是專科門診的新症輪候時間持續上升(圖3)。

第二,香港人口正急劇老齡化。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在2022年中,65歲或以上的老人家佔香港人口比例已高達20.8%。如今,我相信香港已跨越了21%的門檻,亦即到達了聯合國人口研究的「超高齡化社會」(super-aged society)定義。

人老多病,是生命的必然定律;大面積的人口老齡化,無可避免地大幅增加社會對各種醫療設施及服務的需要。對於本已超負荷的香港公立醫院體系,這會是沉重的打擊!我們有需要想方設法,防止這變成「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爭取非本地醫生來港 非長久計

人口老齡化是我們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人老多病也是此刻科學家未能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透過及早部署,增加醫療服務的供應,來緩解這個問題的社會代價。第一步就是要增加本地醫生的培訓名額。

事實上,現屆政府亦已意識到這個問題。醫衛局在6月公布的《醫療人力推算2023》,已明確列出了2030年、2035年及2040年的醫生短缺數目(分別為1570、1400和1200),並明言「繼續採取有助增加本地和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供應的措施,包括進一步增加本地醫科學額、招聘和挽留公營界別的醫生」。

正因為醫生不足是全球要面對的問題,所以爭取非本地醫生來港執業,並非長久計;培訓更多本地醫生,才是長治久安的良策。故此,現時餘下的問題只是怎樣去增加本地醫科學額而已。

考慮引用英美課程 擴醫科生源

第一個方案,當然是增加現時兩家醫學院的醫科生名額。事實上,兩家醫學院這些年來為香港培訓出大量的好醫生,確實功不可沒,成績斐然。不過,現時兩家醫學院均面對基本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以致每年要收取400名醫科生的目標,仍然未有具體落實時間表。據報道,在今年2月的一次記者會上,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表示,「醫學生名額一直在增長中,由2012年收生210人,至2029年收生295人,增幅已超過四成,至於400個收生名額,仍需逐年遞進」(註)。

另外,我翻查了2024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全球十大醫學院的資料,在有資料的9家裏,它們的平均每年收生人數僅為200。總的而言,我是相信小班教學的,現時香港兩家醫學院的每年收生人數已達到295,我判斷已接近飽和階段。因此,我建議政府應盡快啟動籌辦第三家醫學院的工作,特別是考慮引用美國和英國一些醫學院的課程,直接收錄擁有大學學士資格的畢業生為醫科生,擴大醫科生的生源,以確保各家醫學院均能收錄最優秀的學生。總的目標,是爭取新醫學院在2027/28年度收錄首批醫科生。

最能令市民有幸福感的舉措

由於醫管局屬下的七大聯網均有龍頭醫院,故此我有信心它們均有能力繼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之後支援香港第三家醫學院,成為後者的教學醫院。

患病時遇良醫,是最易令人銘記於心的。因此,解決醫生不足的舉措,也會是特區政府最能令市民有幸福感的舉措之一!希望特區政府明察。

註:〈港大醫學院:高瞻遠「築」增基建、海納百川吸醫療教育人才〉,2024年2月22日「灼見名家」

作者是醫管局前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胡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