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向「右」轉的西方 需要什麼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這個夏天注定熾熱非凡——英國新任首相剛剛出爐,法國議會選舉塵埃落定,美國總統選舉的系列辯論還將持續……2024年是全球選舉集中之年,世界上有超過一半人口會在今年迎來選舉,未來的國際格局也將在此埋下伏筆。

不過,有關世界的走向,有觀察人士已從近期選舉窺得一二:6月歐洲議會選舉,極右翼政黨席位顯著增加,必定會影響歐盟的諸多決策;剛剛結束的法國議會選舉投票,同樣是極右翼政黨佔據優勢,中間派和左翼需聯手抗衡;而美國方面,從首場電視辯論後的民調來看,特朗普的支持率也顯示了「右翼」勢力強大。有媒體斷言,歐洲甚至整個西方政治風向都在加速「右轉」。這是否預示着在全球範圍極右翼浪潮即將到來?

歷數十年全球化 今社會高度分化

在一般政治話語中,西方左派一直代表進步力量和變革力量,而右派則被視為保守力量。但實際上,二戰以來,西方左右派政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產階級的壯大,使左右兩派都傾向居中路線;在內政方面,歐洲甚至有「左右合流」傾向。英國剛剛勝選的工黨,雖有左派之稱,惟其經濟稅收政策與保守黨並無太大差別,外交上堅定地依靠北約、繼續支持烏克蘭,具有保守色彩。而法國異軍突起的極右翼國民聯盟(RN),在經濟問題上則是「左傾」的。

新問題的出現,令左右派再次分野。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也導致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差異和社會高度分化。這種差異和分化,不但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存在於社會內部,例如全球化使大資產階級賺得盆滿缽滿,卻造成普通勞工失業。那麼到底是繼續推行全球化,還是迅速上岸、「獨善其身」,這成為不同政見者之間的主要分歧。逐漸地,是支持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是否執著於本國利益優先,如何看待移民、環保等議題,成為左右翼勢力新的政治分界線。

世界需要理性與合作

當下西方可謂「內外交困」:一面是技術進步所產生的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正在減少就業,一面是全球化促動資本和技術在全球範圍流動,難以形成以國家為界限的利益壁壘。近年各國經濟復蘇乏力,例如2023年法國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0.9%,德國收縮0.3%。右翼勢力能夠得到支持,也是因為不少右翼政客把「攘外」當做「安內」的工具。

而如今,加速「向右」的世界需要什麼?

首先是理性。當下西方政治「右轉」,雖有其社會根源,但仍然夾雜着民粹主義等情緒。當下對民眾來說,支持西方極右翼政黨,更像是因「內外交困」產生恐懼、焦慮、無望而拚命抓住的「救命稻草」,並非深思熟慮後認可的良方。而對決策者來說,更應清醒認識到,通過經濟民族主義等製造分裂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猶如抱薪救火,只會加劇各類複雜的矛盾衝突。

其次是合作。不可否認,世界加速「右轉」會增加國際合作的難度,惟各國合作的需求並沒有減少。過去一年,全球氣候變化愈加明顯,極端天氣頻現,全球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迫在眉睫。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爆發式發展,也使相關市場、倫理規範亟需各國保持溝通。即使有分歧,各國也有國際合作的內生動力。

比如,英國雖在對外關係——尤其是對華關係上——持保守態度,但在氣候變化合作方面對中國開了個口子。此外,中法在人工智能合作上已有諸多共識。而中美,即使分歧再大,也希望在上述兩個領域保持溝通。

在世界不可避免地加速「右轉」的情况下,用「合作面」撬動「分歧面」,或許是未來國際關係保持平衡的重要法寶。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