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龔澤鏗:英國保守黨政治周期的終結

發佈於

【明報文章】7月4日英國大選在工黨大勝之下落幕,工黨成功重新掌控失落14年的首相寶座。保守黨被奪權的結果屬意料之內,但僅得121席還是令人跌破眼鏡。筆者在下文會簡單點評辛偉誠任期內的表現,這名前首相並非保守黨大敗的關鍵,相反是反映了一個政治周期的完結;接着筆者會展望工黨勝利的策略及未來執政方向。

辛偉誠的掙扎

自辛偉誠上台,他努力建立自己務實的形象,嘗試撥亂反正,修補前首相約翰遜及卓慧思醜聞對保守黨形象的傷害。但缺乏選舉授權之下,他的政策被黨內左右派拉扯,未能堅定執行之餘,外部環境因素亦無一利好。辛偉誠於2023年定下的5個目標,當中只有控制通脹較為成功;其他目標如提高經濟增長、減低債務、降低國民保健署(NHS)輪候時間及停止非法移民,成績均是不如人意。筆者幾名在英國當公務員的舊同學表示,辛偉誠當上首相後,政策經常朝令夕改,未有貫徹他就任財相時與約翰遜堅定對抗的作風。

辛偉誠曾成功反對第三次居家防疫,並維持謹慎財政政策。筆者認為,他本身作為一個銀行家,在熟悉的財經政策有堅定立場;但作為一個年輕的首相,他對其他政策並無足夠見解,因此需要聽從黨內意見。而由於保守黨派系林立,辛偉誠需因應各派系意見不斷調整自己政策,務求在議會中通過法案。「盧旺達法案」便是一大例子——黨內右派認為這個法案過於寬鬆,便發起倒戈,要求辛偉誠將法案「加辣」;他最後成功平息倒戈、通過法案,但可見黨內各派對其政策的影響力。

掌權14年 保守黨周期完結

但與其怪責辛偉誠,反而應將選舉結果視為保守黨14年掌權之下,一個周期的終結。保守黨因脫歐問題而內部分裂、派系林立,再加上連串醜聞打擊,民眾的信任已被消耗殆盡。辛偉誠於2022年上台時,保守黨民調大幅落後工黨,英國民眾在當時更預期工黨即將上台。

隨着內部分裂及多名首相更替,大量具經驗或資歷的議員引退,保守黨內部缺乏人才。於2023年,脫離英國政壇7年的前首相卡梅倫,打破多年慣例,以非在任民選議員身分,居然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政府官員排名第三的外交大臣,說明保守黨在10多年執政後,已無可用之兵,陷入斷層危機。

而約翰遜在脫歐及成為首相後,將保守黨議題娛樂化,亦是保守黨這次大敗的原因之一。他過於着重以潮語(buzzword)及利用個人魅力宣傳,更為了獲得選票而許下眾多虛假承諾,放棄了嚴肅的政策討論。正如脫歐公投前,他揚言退出歐盟後政府每周可節省3.5億英鎊,並將其投資在NHS,是哄騙選民的政治宣傳技倆。當民眾逐漸認識到這些承諾是虛假、缺乏實質成果,這種情緒便轉化成對保守黨的失望及憤怒,並在這次大選展示得淋漓盡致。

在這種娛樂化政治之下,英國政治光譜逐漸向右移動,保守黨在2019年選舉的勝利就源自這批偏右至極右票源。到今年,法拉奇領導的改革黨決定參選,該黨成功拉攏14%原本屬保守黨的選票,令保守黨在多個選區惜敗,亦直接加劇了今次慘敗,同時驅使保守黨思考未來是否會繼續向右轉。

工黨——回歸嚴肅政治

另一方面,大勝的工黨採取了成功的選舉策略,他們的政綱集中在「改變」,將政治重新嚴肅化,及將權力交回可信賴的人手中。在2020年當選工黨黨魁的施紀賢曾任刑事檢控專員,外界一直認為他的個人形象沉悶及缺乏政治魅力,擔心他會被約翰遜比下去。惟相比約翰遜的口沒遮攔,施紀賢形象比較可靠,形成強烈對比。自約翰遜及卓慧思下台後,施紀賢主導的選舉策略就是小心謹慎、避免犯錯,以保持民調領先,待執政後再明確各議題的立場。一些傳統左派議題如公共事業國有化、稅率,以至近年興起的身分性別認同,他都採取中間偏左路線,甚至是閉口不談。因此這次工黨的得票率,也只是守住了34%的工黨基本盤,是英國歷史上第二低的勝選得票率,未能開拓額外票源。

總括而言,與其說工黨贏了選舉,不如說是保守黨的管治周期壽終正寢,民眾認為是時候更替政府。翻查歷史,自戴卓爾夫人到馬卓安(1979至1997年)、貝理雅到白高敦(1997至2010年)、卡梅倫到辛偉誠(2010至2024年),每黨大致執政至少13年。如無意外,可以預期工黨很大機會勝出下屆大選,並至少執政10年。筆者期望施紀賢政府上台後能夠放開手腳,在全球外圍因素仍不明朗之下,開始修正保守黨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保守黨則要重新確立自己的政治路線,培養新一代政治人才,靜候工黨犯錯,才有機會重新執政。

作者是英國艾克斯特大學歷史系畢業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龔澤鏗]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