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小事優柔寡斷 大事拖得就拖? 練決斷力趕走拖延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你有沒有選擇困難症?小事猶豫不決,大事畏首畏尾?

決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規過程,決斷能力對個人成長和幸福感都十分重要。懂得適當下決定及具備實行能力,是獨立的一個指標。然而,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不同範疇均感到難以下決定,出現優柔寡斷的狀况。

根據文獻,優柔寡斷(indecisiveness)是指一種「在不同情况下均難以作出決策」的個人特徵。研究顯示,優柔寡斷情况較嚴重的人,通常需要更多時間和更大認知能力來落實各種決定,容易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最佳選擇,為此感到沮喪,並且普遍傾向避免決策。同時,他們往往因為需要下決定而感到壓力和焦慮,亦為已落實的決定表現後悔及擔憂。更重要的是,優柔寡斷往往造成決策疲勞,為成長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例如精神緊張、負面情緒及嚴重拖延。

推遲重要任務 臨尾急就章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一個人專注於不太緊急、更有趣或更容易的活動,而不必要地推遲重要任務,導致任務到最後一刻才匆忙完成。儘管預料到延遲會帶來更糟糕的結果,但仍自願延遲。

如上文所言,優柔寡斷的人在下決定時,往往因為種種不確定因素,內心充滿不安和壓力,很容易出現拖延的狀况。事實上,這有可能是無意識的個人防備狀態,藉以逃避決策所帶來的心理負擔。然而,若長期處於拖延狀態,不僅會限制個人的潛力發揮,並且影響成長,導致抑鬱或其他精神問題。相反,具有果斷特質的人,自我效能感較強,能夠為日常生活不同範疇訂立清晰而合理的目標及計劃;他們的抗逆力亦較高,能夠面對錯誤與失敗。因此,優柔寡斷與拖延並不是一種病,但卻影響了生活質素。

父母嚴厲管教催谷 惡性循環

阿天(化名)是一名大專學生,身為獨子的他成長於一個傳統中產家庭,父母均是專業人士。阿天自小學開始,便被安排參加不同的補習班,一周7天都排滿;還要參加不同課外活動,藉以提升父母口中的「個人資本」,增加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此外,阿天媽媽管教嚴厲,阿天形容為絕對的「一言堂」,不論是日常飲食及衣著安排,升學或選科,阿天都不可以違抗媽媽的意願,否則媽媽會不停「精神虐待」,如指罵呼喝或是減少他的休息時間。同時,阿天由高小開始出現濕疹,以及緊張時咬手指的習慣。

阿天雖然順利升讀一所傳統名校,但中三開始感到學業壓力,成績下滑。此時,父母的管教變得更嚴厲,不單取消他所有課外活動,還增加補習時間,媽媽更辭掉工作,留在家中督促學習。同時,每有家庭聚會,父母及親友便把阿天與其他表兄弟比較,令阿天倍感壓力。阿天憶述他由高中開始出現拖延的狀况,每天總要到深夜才草草完成家課。

拖延影響成績 患抑鬱休學

最後,阿天在拉扯下完成高中課程,但因成績不理想只能升讀大專課程。父母對此甚為不滿,親子關係日漸疏離。同時,阿天的拖延狀况比中學時期更嚴重,而大專的功課及考試多集中於學期尾段,阿天不能如期完成大部分科目的功課,考試成績亦不如人意,最終更因為嚴重抑鬱而需要休學1年,接受藥物治療及輔導介入。

阿天的故事並不是單一事例。在節奏快且充滿競爭的時代中,很多家長心中充滿不安與擔憂,害怕孩子趕不上進度、被比下去,或擔心自己會做錯決定。我從事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多年,經常聽到教師及家長抱怨孩子,總是拖延到最後一刻或過了死線才處理好重要的事情,完成品的質素往往不符預期。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充斥着矛盾:一方面明白孩子獨立的重要,另一方面卻常常不由自主地過早、過多地介入孩子們做決定的過程。

青春期開始學習做決定

事實上,年輕人由青春期開始,必須學習在日常生活不同方面做出各種決定,例如學習、人際關係和生涯規劃等。根據家庭生態模型理論和大量研究指出,正面的家庭因素,如適當的家長行為管教(parental behaviour control)及親子關係,有助於年輕人建立決斷力及學懂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和責任。相反,負面的家庭因素,如對孩子心理控制(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則嚴重影響孩子的個人心理成長。

文:羅綺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