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月明:「國家標準」並非臭味問題擋箭牌

發佈於

【明報文章】如今,香園圍口岸已成為不少港人和內地旅行團出入境的首選。相信不少人都會好奇、疑惑,香港這邊正對着口岸的不遠處,有座山上鋪了一大片綠化草地,與周邊明顯格格不入,究竟是什麼?當知道是堆填區之後,知悉的人無不感到震驚,驚其距離深圳之近、堆填規模之大。新界東北堆填區正以這種特殊方式,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新界東北堆填區自1995年啟用至今,面積95公頃,最深廢物堆填深度為140米,約有三四十層樓高,每日平均接收5200公噸家居和商業垃圾,即將飽和並正開展擴建工程。當年還在協調選址時,政府官員曾向周邊地區居民承諾,使用最新技術可以杜絕氣味問題,並通過沼氣發電回饋地區,如今卻杳無音信,俱成歷史遺留問題。長久以來,堆填區產生的臭味不僅貽害港深兩地邊界居民的日常生活,更阻礙本港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新界東北堆填區符標準仍有惡臭

筆者當選立法會議員後,多次向政府反映民情、民意,成功爭取政府撥款採取一系列改善措施:環保署自2021年中開始,通過噴灑塗料、增設氣味中和機、覆蓋污水池、逐步減少禽畜糞便等,及今年還正在試驗新的覆蓋技術,期望能夠減少臭味外溢。

多項改善措施反映政府的擔當與責任,但局方始終表示空氣採樣監測顯示,硫化氫、氣味濃度和氨的數據處於低水平,均符合國家標準。不過另一方面,筆者與許多地區居民仍不時親歷堆填區飄散的臭味,在家中經常要緊封門窗。當監測數據與現實臭味情况有較大出入時,我們不是應先審視在符合標準下為何依然有嚴重臭味?整體監察工作是否有遺漏?而非將其作為擋箭牌。

况且,全港近一半的生活垃圾在此長年累月堆積成山,情理上不可能沒有臭味。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亦花費不少公帑,不正是印證臭味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為港深兩地居民負責,特區政府有必要進一步解釋監測儀器覆蓋範圍和監測臭味氣體的成分是否全面、為何監測結果與實際體驗時常有較大出入,以及改善臭味措施的成效等。

堆填方法較落後 實行垃圾焚燒更重要

不過歸根到柢,堆填仍是一種較落後的垃圾終端處理方法,改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當下更重要的是盡快實行垃圾焚燒,全面關閉堆填區。早前局方赴立法會匯報,表示環境及生態局聯同環保署已先後3次實地考察深圳市的焚化設施,通過借鑑、引入成功經驗,最終將提高第二座焚化爐焚燒處理量50%,及縮短18個月工程建築時間,加快「零廢堆填」。

長遠而言,政府仍有第三座焚化設施的規劃構想,在選址上應汲取東北堆填區的歷史經驗,安置於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且不妨礙北部都會區長遠發展的地理位置。因應前兩座焚化爐都經由海路接收廢物,政府可考慮安置在離島,繼續善用海路,建設第三座焚化設施。此外,當局還可研究推動「無廢灣區一體化」,藉規模效應提升循環再造、資源回收效率和垃圾處理技術應用創新。

筆者曾多次實地參觀東北堆填區,從山上遠眺深圳市貌,風景宜人;期待未來在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可以通過活化這片土地,發揮出更大價值。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月明]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