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三中全會的變與不變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這是一場關乎中國國運的改革,但同時也將對全球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很多人將這屆三中全會與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比較,蓋因二者皆面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挑戰。

誠然,當前中國面臨的大變局,與46年前有不少相似之處。彼時,歷經「文革」浩劫的中國內有百廢待興,外有美蘇爭霸;當下,受數年疫情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拖累,中國經濟雖走出低谷但隱憂不少,社會信心亟待提振,國際上地緣政治形勢動盪不安,中國又一次面臨美國及其盟友的圍堵遏制。

與46年前同樣聚焦改革 惟有大不同

不過,同是聚焦改革,是屆三中全會仍有很大不同,首先就表現在改革的決心和方向上。毋庸諱言,儘管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但當時無論是黨內還是黨外,對改革仍存在較大猶豫,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解決「姓資還是姓社」「計劃還是市場」等問題,才真正明確方向。

而當下,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成功實踐後,改革開放業已成為從上至下的共識,被視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每屆三中全會皆重在決策改革、部署改革。從6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近期中共高層表態來看,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在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此前的改革方向一脈相承,錨點更加清晰,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其次是改革難度有所不同。如果說46年前面臨的是解放思想、要不要改革的問題,那麼如今的改革既要解決增量問題,還要解決存量問題,觸及更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調整。改革至今,你好我也好的「帕累托改進」已經愈來愈少,深入改革勢必要動一部分人的奶酪,面臨多元主體利益再分配問題。

關鍵時刻改革方案 須權衡各方利益

外界一直在猜測本屆三中全會為何未在去年秋召開,眾說紛紜。筆者私以為,事關望眼全球並無經驗可循的中國式現代化,想要在關鍵時刻出台一份強而有力、務實且具實操性的改革方案,不僅是要考慮如何「放大招」,也必須權衡各方利益,平衡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關係,更要突出問題導向,「着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凡此種種,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過,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劇透」來看,提請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的文件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並得到「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意味着這份改革方案已在黨內外取得廣泛共識。

再次,國際環境亦發生重大變化。1978年的中國雖夾在美蘇之間,但當時同美國已基本完成建交談判,美國為了以接觸改變中國,亦對華釋放善意,且經濟全球化浪潮也促使美歐對華轉移產業鏈。如今,中美戰略博弈相持不下,且美歐不斷以各種名義與中國「脫鈎斷鏈」,面對種種挑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改革既牽動世界,也需要向國際社會傳遞積極信號,即在重重壓力下,中國仍對商業、對外資持開放態度。

其實,信號早已釋放。且不論近期一系列穩外資、促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單從大力改善外籍人士在華支付便利度這一細節即可管中窺豹,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不會止步,且水平會愈來愈高,更有溫度和人情味。

改革「永遠在路上」,但心急也吃不了熱豆腐。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實行包產到戶,都要等到糧食豐收才能看到改革的實效。對即將揭盅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也須有定力和耐心。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