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北都研推片區 政府規劃財團興建 甯:紓財壓早面世仍擁主導權 本研社憂規管難

發佈於

【明報專訊】北部都會區是未來土地供應主要來源,涉約3000公頃土地。發展局長甯漢豪昨稱,若前期平整土地工程全由公帑支付,待賣地才獲回報,會對政府現金流造成壓力,發展速度亦不見得好,初步計劃挑選一兩個大型片區試行,由財團投地並興建,強調規劃主導權在政府,不僅可早些取得收入,項目也可早些「出世」。立法會北部都會區發展小組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認為,片區公私營合作模式能支援政府短期支出,紓緩財政壓力;本土研究社憂慮批出大片土地予發展商或財團後政府有否能力規管其發展,或削弱政府主導權和公眾參與。

甯漢豪昨在港台《星期六問責》表示,北都發展橫跨10多年,因此提出「片區開發」概念,政府會先做好規劃圖,擬定片區中哪個地方建私樓、公營房屋、社區設施或休憩用地等,即使是請財團起路,路的設計也是政府負責,之後由財團出資興建。

甯:暫無定案佔地多少成

不過她說,目前並無定案北都會有多少成土地採片區模式發展,又認為不應被數字綁住,當局會挑選合適地區,再看市場反應。她續稱,過去有本地、內地和外地的企業均表示有興趣,這模式在內地如深圳、上海等亦很常見。

甯又表示,向來政府賣地是透過投標制度確保大家公平公正參與,而在北都不排除有個別產業地塊會由政府直接批出,例如若相關決策局希望批創科地予某龍頭企業由頭到尾開發,這便需要行政會議審批。

發展模式或擴至嶼南

另外,政府建議在南大嶼山發展「生態康樂走廊」,涵蓋石壁、水口、長沙和貝澳,加入單車徑、沙灘營地、水上活動等設施,目前正諮詢公眾。甯漢豪表示,當糅合公眾意見後,若希望早點啟動有關工作,不排除會在南大嶼找出合適片區,讓市場考慮能否出資興建優質度假屋或營地等。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政府在北都最大的痛點是要加速完成項目,若發展商或企業拖延發展,政府很可能會讓步,甚至會被要脅取消一些條款或要求;如片區開發過程缺乏公眾參與程序,整件事成了官商之間協商,甚至可能令保障公眾利益的條款一開始就已消失。他又稱,片區開發不應繞過城規程序,以保持透明度,舉例如有企業想做低空經濟,這可能與該區鳥類棲息有衝突,這其實需要重新審批,否則會引來重大爭議。

本研社:不應繞過城規程序

曾與甯漢豪到內地考察片區發展模式的劉國勳認為,過去一些新市鎮或新發展區,政府會先起樓,再待有一定人口才建社區配套,令市民成了「開荒牛」。他又稱,早前在新界東北有原址換地個案最終未成事,其中有發展商認為該區未做「四通一平」,對進場發展卻步,故片區開發好處是令規劃更準確和整全,設施、基建、道路都由發展商或企業興建,有助提速、提效和提質。

劉國勳:規劃更準確 助興建提速

翻查資料,甯漢豪3月28日曾與發展局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前往深圳市羅湖區及坪山區考察,了解當地片區開發經驗。她當日表示,有關模式有助減輕政府前期財政負擔,亦可使片區發展的設計更為協調,並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提供公共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