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心房顫動者腦出血 中大:PCC治療不比保守治療好

發佈於

【明報專訊】心房顫動(又稱房顫)患者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藥,可降低因血塊阻塞腦血管引發中風的風險,但同時會增加出血風險。中大醫學院發表全球首個針對房顫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保守治療,直接補充凝血因子的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PCC)治療未能顯著改善患者出現腦出血後的康復情况,只有約三成患者接受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良好,近四成人在腦出血90天內死亡。研究團隊認為有迫切需要為腦出血患者尋求更佳治療策略。

四成腦出血90日內亡

中大醫學院指出,房顫患者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藥可預防血管栓塞,並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60%至70%,但出血風險亦會增加,服藥期間腦出血風險約0.1%,為罕見嚴重併發症。醫生一般會根據血塊大小和位置、病人情况,評估是採取保守治療控制血壓,抑或使用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惟目前使用後者的治療建議是基於專家意見和動物模型,缺乏比較研究來評估臨牀效益。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實驗室及第二代抗凝血藥物患者登記冊的匿名數據,分析232名於2016至2021年間服用抗凝血藥並出現腦出血的房顫患者影像及臨牀數據。結果發現,只有31%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良好,39%在腦出血90天內死亡;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治療在患者神經功能復元、降低死亡率或減少血腫擴大的效果上,均沒比保守治療優勝。

人口老化 料腦出血發病增

研究結果已刊於國際學術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表示,研究印證現時有迫切需要為腦出血患者尋求更佳治療策略。他指由於年齡增長會增加腦出血發病風險,隨着人口持續老化及新型抗凝血藥更廣泛使用,預料腦出血的發病率會逐漸增加。他提醒房顫患者定時覆診及管理風險因素,才能降低腦出血風險。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稱,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是目前國際指引中其中一種腦出血治療方案,今次研究有助了解針對與第二代抗凝血藥相關腦出血的最佳治療策略。團隊冀藉着今日「世界腦健康日」,呼籲大眾、尤其房顫患者嚴格管理可引致腦出血的風險因素及保持健康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