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說好香港的腐乳故事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這個星期,廖孖記的腐乳成為市民討論或茶餘飯後「食花生」的焦點。先旨聲明:我沒有買過廖孖記任何產品,這個星期前也不知道原來是著名百年老字號(失覺失覺),只曾一兩次在佐敦閒逛時看到它所在的那棟大廈,然後疑惑着自己為什麼好像沒聽過這個品牌的腐乳?不過因着近日爆出的新聞,反倒知道有些朋友(主要是長輩)是其長期擁躉,「食足幾十年啦!」

向傳媒申訴 自招風波

簡單概述廖孖記的風波,就是食物安全中心指其腐乳的蠟樣芽孢桿菌超標,廖孖記的負責人就此向《東張西望》申訴,指食安中心毁其聲譽云云;及後第三度取樣化驗仍然超標,廖孖記宣布結業。食安中心則公開廠房內部衛生環境,並指該店的「白腐乳」並非在店內生產而是買貨,質疑該店找人「代工」的聲音此起彼落。

其後,該店的第四代負責人在電台節目中解畫,既向食安中心致歉,亦直接承認其香港廠房因排污條例限制而「跨不過時代的考驗」,30年前已無法自行生產白腐乳,故此購入本地腐乳行家在內地設廠生產的白腐乳,並在香港廠房做後期發酵、養汁、調味、包裝等工序,認為產品仍屬「香港出產」。百年老店最終如此結業,我雖對其無甚感情,亦覺甚為可惜。

這風波基本上是自招的。食安中心要求回收產品,常有發生,通常市民都無太大反應,然後過兩天便會忘記。檢測超標,就想辦法令其達標好了,找傳媒申訴是自行把事情鬧大。道理全在己方或許都還好,但超標就是客觀的數字,測出來的菌有多少就是多少。我無法理解這樣申訴是所為何事。

不少市民質疑該店販賣「香港製造」情懷,卻只是來貨加工,涉及商業誠信問題;該店則認為其後期製作、加工、調味等都仍在香港完成,仍然是「香港出產」。這裏牽涉怎樣才算是「香港製造」的界定問題。

從原料到產品全程都在香港,自然容易界定;買貨回來只是換包裝、換招紙,也可以輕鬆斷定其是扮「香港製造」;但其餘在中間的,原材料在外購入、在香港加工,這些產品在全球化時代是主流,亦是愈來愈普遍的營運模式。到底加工到什麼地步可算作本地出產?也許大家都無法清晰界定。

勿習慣誇大簡化 無益於認真討論

網絡上有些人會批評廖孖記只是買貨回來入樽出售,這類言論黑白分明,容易引起共鳴,惟並非事實。它在香港廠房所做的工序,是那樽腐乳有其應有味道的原因,毋須迴避。反正事情的重點不在這裏,就集中在最核心處評論就好。不要習慣了誇大和簡化,對認真討論事情無益。

廖孖記最「出事」的地方,是他們過去在一些訪問中,營造出他們是親自生產的感覺。例如最常被人傳播的兩個片段,是第四代負責人手執黃豆表示其腐乳的「黃豆來自加拿大,因為加拿大的黃豆較滑,泡浸起來少雜質」,及稱「爺爺係點做,我地就跟番佢咁做」。這兩句說話,被不少人認為是想營造出產品「完全在香港製造」的效果。

若無傳媒查詢或專訪的話,我其實可以接受他們沒有特別主動向消費者講述其生產的每一步。30年前更改做法,當年資訊不如現在流通,亦未必有太多人理會;然後沿用了30年,沒事不會有人想起突然間要走出來說「我們30年前改了做法」。

但在近年不同節目專訪中,廖孖記後人想必是希望「說好廖孖記故事」。而他們的故事,我覺得也是蠻好說的——如何由太爺傳至第四代,維持家族經營而無走向企業化的原因,即使祖業不能再製造白腐乳,他們如何覓盡方法堅持百年味道云云。這個包裝相信也為人受落,可惜他們選擇了避重就輕。嚴格而言,他們確實無說過自己是全香港製造,無說過黃豆是他們自己處理,有關片段也只有加調味和入樽等等。但有機會而不說,就很難怪會被人質疑是想隱瞞了。有這些好的機會去表達最新實况,可以講述自己面對的時代考驗、要以現成白腐乳來加工的苦衷,惟他們並無把握這機會。

要「說好故事」 核心重點是真實真誠

說好故事,不會永遠只有自己說的一面;全面的、真實的情况,別人總有機會看見。廖孖記敗筆之處,是有意無意地營造出一個與現實有差異的形象。當這個差異浮面、被公眾看到(特別是由其他人的口中爆出來),那個形象落差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網絡世代裏,形象與現實不一就更容易露餡被看穿。

如果要從廖孖記的案例去為「說好故事」找些教訓,我認為最核心的重點,都應該是真實真誠,不避重就輕,不揚長避短,不動輒指控他人(如廖太一開始指控食安中心),不玩語言偽術(什麼「香港腐乳界多年的魔術」),不自我麻醉(如認定是過不到「時代的考驗」而不是自己沒有投資開新廠房解決那問題)。

先做好這些「說故事」的態度;那個要說的故事,其實只是最表面那一層。態度做得不夠好,表面的故事就沒有說服力;而在被看見全貌時,形象就會更加低落,得不償失。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