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華爾街日報》炒鄭嘉如的三輸局面

發佈於

【明報文章】《華爾街日報》(WSJ)解僱記協主席鄭嘉如,旋即成為國際新聞。國際媒體關注香港的新聞自由情况,記者團體炮轟WSJ自我審查,事件造成三輸局面:不但WSJ的信譽受挫,記協的前路更難行,而特區政府的國際形象也再度受損。

鄭嘉如承受公司壓力仍堅持參選,面對解僱仍不卑不亢地向外界解釋事件,避免作出政治揣測,將矛頭指向公司的決定本身,維護記協的政治中立性,值得尊敬。據她所說,是該報國際版主編Gordon Fairclough親自來港解僱她。到Fairclough的社交媒體一看,頁面橫額大字標題寫着「IStandWithEvan(我支持埃文)」;令人尷尬的是,有人在其帳戶留言:「But not apparently with Hong Kong.(但顯然不支持香港)」

埃文.格爾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是該報記者,去年在俄羅斯報道時被捕,WSJ不斷呼籲俄國釋放他,並在頭版開天窗抗議。然而今次炒人事件,令人批評該報說一套做一套,並無真正支持新聞自由。與此同時,該報在盈利節節上升、母公司跟OpenAI簽署天價合約的情况下,仍然手起刀落連番裁員,引起廣泛批評,今次事件令其形象再受挫。

至於經常被本港保安局點名批評的記協,長期受部分媒體窮追猛打,要找人接手非常困難。鄭嘉如自己也說,主席一職多年來難覓人選,自己是在家庭或經濟上都無太多負擔,才決定競選。今次事件反映連國際大媒體都「跪低」,必定嚇怕更多記者日後參加記協事務。

雖然在政府眼中,比記協更具認受性的新聞界組織多的是,但客觀來說,除了記協以外,很難想像有其他組織站出來維護記者查冊等權益。而查冊和採訪等權利其實不獨是記者權益,而是公眾知情權。如果記協無以為繼,這方面的議題將面臨真空。

國際媒體撤港 不利「說好故事」

政府自《港區國安法》和《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一直努力地解說「香港新聞自由不變」。律政司長林定國說過,新法例不會對新聞自由施加額外不合理限制,包括批評政府的自由,「無論該些批評有多尖銳和嚴厲」。不過,包括WSJ在內的國際媒體紛紛移離香港,不利港府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因為說故事的人都走了。今次事件再次將香港言論自由的議題搬上國際舞台。看來政府不得不加倍努力地說故事,才能唱好香港。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