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中大調查指躁鬱患者子女情緒問題或社交焦慮機率較高 (15:49)

發佈於

躁鬱症影響全球1%至4%人口,遺傳風險可高於八成,常見發病年齡為約20歲。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躁鬱患者子女出現情緒問題或社交焦慮為一般人的5倍,患者子女童年時較易出現行為問題,如太好動或不願活動;到青少年踏入躁鬱發展關鍵期,則容易有社交焦慮,並傾向晚睡晚起。

中大醫學團隊在2016至2021年間,聯同大灣區內10間醫院(4間為香港醫院,廣州、深圳各3間),招募191名父母為躁鬱症患者6至21歲子女,另有202名非躁鬱症患者子女作為對照組。

調查發現患者子女在12歲以下的童年時,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為同齡人的2倍;踏入青少年期、即12至21歲時會傾向晚睡晚起,生理時鐘紊亂風險是同齡人的4倍,出現社交焦慮風險為同齡人的7.5倍。特徵亦有性別差異,患者兒子主要表現為焦慮,女兒則為睡眠延遲症狀。

確診躁鬱20年的盧太透過錄影分享經歷,表示當初產後抑鬱出現自毁行為,大概半年後開始出現情緒高漲,曾經48小時不睡覺,覺得自己有過人能力,後來始知為躁鬱症狀。她表示過往有4次入院經歷,慢慢學習與病共存。她認為家人陪同求診重要,能夠向醫生提供對其病情的客觀觀察。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表示,香港一般學童約12時多睡覺,躁鬱患者子女則接近1時,相差大約20分鐘,起床時間則皆為上學的7時或之前。他建議兒童最好睡9至10小時,青少年則8至9小時。他提醒周末補眠會造成「社交時差」惡性循環,建議不要補眠多於2小時。榮續指出現部分症狀或需求醫,包括太遲睡覺和起床,以致早上無法起床上學,或常常焦慮至影響學業和社交。

研究亦發現,患者子女夜間褪黑激素水平顯著降低,估計與他們晚間對光線較敏感,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有關,料是他們晚睡晚起的重要原因。對於是否建議自行購買坊間褪黑激素,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表示,能否治療或預防躁鬱需進一步研究,提醒青少年長期服用,有機會壓低自身褪黑激素分泌,造成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