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研究:躁鬱者子女社交焦慮風險高5倍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一項對比大灣區躁鬱症患者與一般人的子女之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的子女出現情緒問題和社交焦慮風險高近5倍,也更傾向晚睡晚起。團隊認為研究有助了解高危群組患躁鬱症前的精神病理症狀演變,建議提早臨牀介入預防高危群組發病,青少年保持規律作息和睡前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12至21歲躁鬱發展關鍵期

躁鬱症影響全球1%至4%人口,遺傳風險逾八成,常見發病年齡為約20歲,而本港躁鬱症患病率約4%。中大醫學院團隊2016至2021年間聯同大灣區10間醫院,包括香港、廣州和深圳的醫院,招募191名父母為躁鬱症患者的6至21歲子女,以及202名父母並非患者的子女做對照組。

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子女在12歲以下的童年期可能出現行為問題,例如太好動或不願活動,風險為同齡人的兩倍。12至21歲青少年期為躁鬱發展關鍵期,患者子女傾向晚睡晚起、生理時鐘紊亂的風險較同齡人高4倍、社交焦慮風險高7.5倍;症狀亦有性別之分,男生主要表現為焦慮,女生則為睡眠延遲。

團隊籲早睡早起減風險

另一研究發現,患者子女夜間褪黑激素水平比非患者子女顯著地低,估計與他們晚間對光線較敏感、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有關,料為晚睡晚起的重要原因。被問是否建議自行購買坊間褪黑激素,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表示,其能否治療或預防躁鬱需進一步研究,提醒青少年長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造成依賴,壓低自身褪黑激素分泌。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是次研究中香港較內地參加者睡得少,非躁鬱患者的子女約晚上12時多睡覺,患者子女則遲約20分鐘,起牀時間均為早上7時或之前。他建議兒童最好日睡9至10小時,青少年則8至9小時,又提醒周末不要補眠多於兩小時,以免造成晚睡晚起循環。

榮潤國又指若子女習慣晚睡晚起,並影響學習生活、社交焦慮、超過兩周情緒明顯低落,應向專業人士求助;大多數躁鬱患者會先抑鬱發作,當中較年輕時首次出現抑鬱、嗜睡、食量增加等不典型症狀者,後期罹患躁鬱風險會更高。

團隊建議躁鬱症患者子女早睡早起,睡前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用眼鏡遮蔽藍光,早上則要適度活動和暴露在光照中;如子女害怕社交,父母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鼓勵子女鍛煉。除了遺傳因素,團隊提醒患者子女容易焦慮或與家庭有關,提醒患者盡量控制好自身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