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細述日常療癒人心 《不便利的便利店》困境中尋溫情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有冇會員?」「冇,八達通唔該。」拍卡,拎嘢,走人,全程不到一分鐘,你便可以獲得幾乎「整個世界」——便利店的普及,為節奏急促的城市生活提供極大便利,不必長途跋涉、不用費心探索,便可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然而,你可曾好奇,日日相見的店員,叫什麼名字,有怎樣的故事?擦肩而過的顧客,為什麼帶着微笑,又為什麼淚流滿面?

韓國作家金浩然的小說《不便利的便利店》,講一間位置偏僻、經營艱難、店員奇怪的便利店,以及發生在店員和顧客身上的平凡故事。小說出版後拿下破百萬銷量,並翻譯成不同語言,銷往逾20個國家。

相濡以沫的平凡人

伴隨韓流文化席捲世界,韓國文學作品也逐漸為人知曉。近年,市面流行的韓國文學,一類是以金愛爛、趙南柱為代表的女性主義作家,用文字關注韓國社會中女性的處境;另一類便是以金浩然的《不便利的便利店》為代表的「治癒系」文學作品,在高壓的社會中,為讀者提供溫暖與療癒。

在金浩然看來,「治癒系」文學大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在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渴望着安慰和希望」。《不便利的便利店》故事開始於便利店老闆廉女士丟失的錢包,被「街友」獨孤撿到並歸還,她為表達感謝,請獨孤吃便當,並將他招為夜班店員。伴隨獨孤的到來,便利店眾人的故事一一展開:為子女操碎了心的中年母親、備考多年卻屢屢落榜的兼職店員、努力工作養家餬口,卻與家人關係疏遠的父親……不同陌生人面對各自的人生苦惱,在便利店中交集,並因便利店的存在而感到安慰,在互相鼓勵中重新燃起希望。

角色平凡,故事平淡,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卻帶給讀者淡淡溫暖。金浩然說:「其實韓國處處充滿着這樣平凡的故事。比起成功人士、財閥家庭,這些不同世代、不同性別的普通人,可能是你的鄰居、可能是你的身邊人。留心觀察,他們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記錄疫情故事 艱難中打磨韌性

「每個人都戴着口罩,看起來像呼吸困難那般痛苦……新冠肺炎時代幾乎就是在打仗。」《不便利的便利店》出版之際,COVID-19正在全球流行。在第一部結尾,店員獨孤決定去做醫療志願者。第二部更是以疫情為背景,口罩、失業、堂食限制……重重困境下,便利店失去便利的屬性,人與人的關係亦被推得更疏遠。

「我們已經習慣了便利,但生活本身充滿了不便。COVID-19強調了不便。」大部分時候,金浩然的面上總是掛着笑意,同他的小說一樣平靜溫柔。但在他的文字中,依舊可以感受到對社會問題的批判與關懷。他將這樣的人文關懷放在筆下人物口中:「工作機會不多,少數的工作機會又不穩定,有些工作又髒又危險。富裕階層連口罩都能挑……都市貧民必須煩惱自己該如何生存,一旦染病,就像戰場上被後送的傷兵,沒有回到戰場上的可能。」

然而,批判之後,金浩然依舊選擇用溫柔帶來感化,在艱難中打磨出韌性。「畢竟,無論如何不便,我們都要生活下去。」他笑着說。於是,無論是人際中的矛盾與衝突,還是生活中的艱辛與苦難,坐在便利店中,吃一份由芝麻泡麵、鮪魚飯卷和真露燒酒組成的「嗆嗆嗆套餐」,一切終將迎刃而解。

散步中獲得創作靈感

一個場景,諸多人物,每個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內心獨白。筆墨之間,如何平衡?在寫作上,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金浩然的文字簡單而輕盈,如同在便利店中裝上監控鏡頭,讀者得以用旁觀者視角,清楚看見每個發生的故事;在人物交集時,視角又隨人物而轉換,讀者又能看見人物內心獨白。

這樣的寫作方式,與金浩然十餘年的編劇生涯密不可分。在他看來,劇本的創作和小說的創作具有許多相似性,「兩者都是講故事,只是在技術上、細節上略有不同」。金浩然自述,20餘年的文字創作生涯中,他獲得靈感的方式都是散步——「不一定非要探索新的路線,比如從家到辦公室,走在熟悉的路上,不必特地觀察,在這個平常的過程中,讓大腦得以思考」。

訪問進行到尾聲,記者邀請金浩然一同散步至便利店。天氣陰沉,金浩然的腳步卻十分輕快,他向記者分享此行對香港的「觀察」:「來到香港,第一次見到Circle K,覺得很新奇,買了很多很好吃的東西。」他向記者推薦一款產自香港的皮爾森啤酒(Pilsner),但在便利店中並未找到。金浩然並不沮喪,轉頭與青島啤酒合照——「在便利店中,什麼事情都可以有第二種選擇。」他說。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