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巴黎】從傷兵復健到平等競技:先賢祠裏說殘奧故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24年法國巴黎奧運及殘奧主辦方表明,今年的目標是普天同慶,在法國國慶日(7月14日)於巴黎開始傳遞奥運的火炬,再環繞花都巡迴一周。為了讓旅客和奧運有更深度接觸,除了多項比賽在旅遊名勝舉行外,在巴黎亦有8個有關奧運的專題展覽,如在羅浮宮、盧森堡鍍金門宮(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巴黎第15區的SPOT24奧運的展覽等等。此外,在紀念歷代法國偉人的先賢祠(Panthéon,可說是法國的西敏寺)中,亦有一個名為「殘奧會故事」(Histoires paralympiques)的特備展覽。為什麼展覽要設在先賢祠?策展人解釋,因為這裏的地穴安葬了路易.布拉耶(Louis Braille)(在XXV號區):他就是現在世界通用的「觸感書寫」(盲人文字系統)發明人。策展人將展覽和先賢祠中的偉人作呼應——這些偉人捍衛公民及普世價值,希望創造一個更平等的世界。布拉耶的朋友Hippolyte Coltat為他寫道:「致為所有看不見的人打開知識之門的他。」(A celui qui a ouvert à tous ceux qui ne voient pas les portes du savoir.)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殘奧就是為所有不被看見的人打開一扇門,獲得被看見的機會。

然而,殘奧會最初並非為實現「平等」而設立。事實上,「平等」這個概念只是後來隨着社會進步而逐漸生成的說法。殘奧會的雛型旨在為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傷兵復健而設。二戰結束,許多傷兵再無法跟戰前一樣自理生活,他們的身體改變了;1948年,在英格蘭南部只有1500名居民的小鎮史篤曼維爾(Stoke Mandeville)的一家醫院裏,德籍猶太裔神經科醫生路德維希.古特曼(Ludwig Guttmann)舉辦了一場微型運動會,招募25至30名坐輪椅的病人參與賽事。到1952年,荷蘭加入該賽事,令該賽事變得國際化,並更名為「史篤曼維爾國際運動會」。

「Handicap Fr」訪問了今次其中一位策展人斯爾萬.費哈茲(Sylvain Ferez),他解釋「史篤曼維爾國際運動會」在1960年之前,只會邀請坐輪椅的人參與,但隨着時間推移,復健運動逐漸演變為休閒運動,然後又發展為競技運動。1960年,第一屆最接近現今我們所理解的殘奧會在羅馬舉行,主要的參賽者都是脊髓有損傷的人。漸漸地,大家希望包容到其他身體和腦部發展有缺陷的人,所以固定每4年籌劃一次賽事,供有意願參加者參與。1989年,國際殘奧委員會正式成立,所有殘疾人士都可以一起參與賽事。於是,一個新時代誕生了,並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達到高峰。

殘奧發展有賴運動員積極參與

殘奧在過去70多年間,由英國小鎮的復健運動會發展到後來的大型競技運動,這發展完全有賴各種身體或腦部有缺陷的運動員積極參與。他們在參與競技比賽時都有對身體和運動表述自己的看法。他們的話語令殘奧在形式發展上產生實質變化。今天,殘奧會為「共享運動」和「體育活動」提供相對平等的條件,除了運動形式由復健變為競技之外,這些賽事也讓我們重新反思與身體的關係。

這個展覽很小,各位讀者如果到先賢祠參觀,不妨看一看最初的比賽片段和殘奧參賽者的訪問。這些並不僅僅是殘疾人士的勵志故事,同時亦能看出比賽中的歡樂:當中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展出影片甚至追溯到「史篤曼維爾國際運動會」誕生前的軼事,包括1920年在隆尚馬場(Longchamp Racecourse)為殘疾人士舉辦的三輪車比賽,而展覽中更展示了當年參賽的三輪車,外形挺好看的。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