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醫局委託專家提4治療兒童建議 固定「應常檢查頭部」 心悅家屬料屬回應事故

發佈於

【明報專訊】事發時4歲的女童黎心悅今年5月在仁濟醫院急症室未有麻醉下縫合後腦位置傷口3針後心臟驟停,至今仍危殆。醫管局邀專家檢視治療兒童指引後列出4點建議,包括如需固定兒科患者,應避免其氣道阻塞或胸壁活動受限,必要時可鎮靜等,亦建議醫護經常檢查病童的頭部位置及呼吸。心悅的家屬透過協助他們的議員稱,新指引提及的「避免病人氣道阻塞」相信是針對心悅個案作出,該議員則質疑醫管局未有就兒童在縫針過程中掙扎提出具體處理方法。

固定肢體須父母同意

心悅今年5月因跌傷到仁濟醫院急症室縫針後心臟停頓,搶救18分鐘回復心跳,因缺血性腦病變留醫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至今。據悉,事發時護士無為心悅注射麻醉藥。醫衛局長盧寵茂上周三稱專家就治療兒童指引撰寫的檢視報告已完成。醫管局刊物《風險通報》最新一期昨日上載,列出專家的4點建議,稱源自醫管局臨牀指南。除避免兒童氣道阻塞,專家委員會建議醫護團隊固定兒童時應適時鼓勵患者、分散其注意力或鎮痛,必要時可鎮靜。委員會亦建議臨牀團隊向兒科病人及其父母簡單解釋手術過程,包括因安全考慮需暫時固定兒童四肢或身體部位,而有關操作要獲父母同意。

委員會提醒,醫護在對兒科病人使用鎮靜麻醉時要注意潛在併發症,在手術中加強監測病人,適時考慮在密切監測下鎮靜。專家建議通過電子學習或模擬訓練等加強職員培訓。

陳穎欣:無具體回應縫針掙扎

協助心悅家屬的工聯會議員陳穎欣昨日引述家屬稱,建議提及的「避免病人氣道阻塞」、「應經常檢查孩子頭部位置及呼吸情况」相信是因應心悅個案作出的改善措施,希望醫管局定期檢視建議成效,適時改善。陳則認為醫管局應對醫護及病房助理等人員作出更清晰指引,如固定病人頭部時按壓的力度、方向等,另質疑建議未有就兒童在縫針過程中出現掙扎提出具體處理方法。

《風險通報》亦列出公院首季呈報的6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較上季少5宗。其中兩宗涉錯誤部位施行醫療程序,包括一名左邊鎖骨骨折病人,原定在全身麻醉下接受開放性復位手術,麻醉師誤於患者右邊注射局部神經阻截麻醉。麻醉完成後外科醫生始發現有誤,其後再為病人麻醉頸部左側,最後完成手術。另一宗涉及一名因呼吸困難入院的前列腺癌患者,原定接受左胸膜固定術,手術期間被錯誤注射麻醉藥等藥物至右側胸腔。針對兩宗事故,醫管局建議加強檢查相關手術及麻醉流程。

護士注藥不按要求 未理查詢

另有藥物事故涉一名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藥物處方系統列明醫生處方時要求當其凝血指數(INR)等於或低於1.8時需注射薄血藥依諾肝素,惟護士未檢查數值便注射,即使病人查詢最新INR,護士繼續不經確認注射該藥,事後發現病人INR為3;病人情况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