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鄧飛:創科大潮下的職專教育觀

發佈於

【明報文章】長期以來,教育好像不證自明地分開為「學術教育」和「職專教育」兩條隊。然而近大半個世紀以來,本港職專教育和學術教育兩次經歷界線模糊,甚至出現合流:第一次由本地經濟發展帶動,主要發生在基礎教育板塊;第二次正在發生,主要在專上教育板塊,由全球創科大潮所牽引。

香港工業自1950年代末急速發展,並於1970年代進入全盛期,職專教育亦隨之擴張。職業先修學校最初在1969年成立,初級工業學校則源於1930年代,兩者最初均屬3年制。到1990年代,香港工業陸續北移,經濟產生結構性的轉變。在全球化浪潮下,職業先修學校、工業中學和文法中學無論在學制及課程內容上,三者的區分已變得模糊。

創科時代裏 學術與職專界線趨模糊

政府在1997年重新檢視職專教育定位,建議職業先修學校和工業中學大幅更新課程,加入如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商業、會計及財務學等課程,與時並進。大多數學校其後亦在校名剔除「職業先修」及「工業」字眼,與文法學校合流。至今,中學文憑課程仍保有實用元素,就是應用學習課程,以照顧學習多樣性。

然而,隨着以AI(人工智能)主導的創新科技時代來臨,所謂學術與職專這兩者的區分,再次變得愈來愈模糊,因為無論基礎理論還是應用技術,背後都是由AI作為共通基礎。傳統的體力行業,例如建築、漁農、航運等,愈來愈多採用創新科技;而傳統學術型大學裏的法律、財務會計、工程甚至醫科,到底屬於學術還是屬於職業培訓,其實也是分不清的。

特區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今年,香港都會大學獲教育局批准成為本港首間應科大。事實上,要升格或者開辦應科大的條件之一,是先要具備大學之名;而能夠成為大學的條件之一,是要「展示若干程度的研究能力」。這等於說,應科大一樣要具備研究能力,無異於學術型大學。

在海外,一些學術型大學開辦的課程,若不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會被譏為「米奇老鼠課程」,或內地網民稱的所謂「水科」。這些課程正受着猛烈批評,甚至面對索償和司法訴訟。2019年,有香港留學生成功控告某英國大學課程提及的就業前景貨不對辦。同樣,歐洲國家亦愈來愈重視職業教育的投資。

對職專教育的6點建議

因此,對於香港未來的職專教育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政府毋須在政策上永久地或長期地將職專與學術教育分開兩條隊;在大學階段尤其在撥款政策上,毋須強調職專與學術教育的區分,因為這兩者的分流,最終只會導致分級,違背大勢所需。

其次,職專教育的課程應聚焦於提升學生未來的職業進步空間,職專大學亦要保持愈來愈高的應用技術開發能力,以迎接創科時代對職業技能的日新月異要求。

第三,政府要充分認識科技大潮對兩類教育分流的衝擊,做好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打破「工字不出頭」的價值束縛;同時,培養中小學生的AI基礎知識,使他們無論將來行學術之路還是職專之路,都能夠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第四,政府應該打通中學上流專上職專教育的階梯。現時,專上院校的文憑、高級文憑與學士學位之間的資歷階梯,可以層層遞進。但高中應用學習課程,雖有職業導向教育之實,卻無職業教育遞進之名,既不能等同文憑課程資歷,亦不能銜接高級文憑課程,乃至將來的應科大。筆者建議政府理順兩個板塊之間的縱向銜接機制。

第五,現時部分自資院校用「微證書課程」資歷的方式,把自己轄下學校的應用學習和專上教育聯繫起來,但只能夠限於自己院校,並無院校之間互認機制。筆者建議政府理順不同院校之間的橫向接駁機制,令職業教育體系更趨完善。

第六,無論學術教育也好,職業教育也好,政府應保持這兩條隊之間的持續溝通與靈活互換,例如之前讀職專教育,但也可以跳去學術型大學繼續進修,反之亦然。

說到底,傳統「學而優則仕」和「工字不出頭」的觀念雖根深柢固,要移風易俗亦非一朝一夕,惟政府必須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制訂與世界潮流相適應的政策,以裝備學生具備新時代所需的核心技能和素養。

作者是教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飛]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