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兩岸民聲啼不住 輕舟可過萬重山——從奧運看國民心理質素與兩岸關係

發佈於

【明報文章】巴黎奧運已過了一半,各隊健兒有得有失,但都表現出體育精神,令人從體育運動中吸收靈魂素養。除運動員外,觀眾的反應也值得觀察,還可藉此探討國民心理質素及形成的背後原因。我從這個角度觀察兩岸三地——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民間反應,加上以前採訪奧運的親身經歷,深深感到可以透過體育運動拉近距離。忽然記起唐代李白《早發白帝城》之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於是稍改兩字,變成今天標題。且看,兩岸民間聲音多要求和平共處,盡量減少體育政治化,奧運會也有不少例子可鑑。

(1)巴黎奧運出現的兩岸事件

──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岸男雙羽毛球決賽,雙方都打出水平,最後由中華台北王齊麟和李洋獲勝。不過,更多討論的是背後的處理方法:台灣和香港直播這場「兩岸大戰」,大陸中央電視台沒有全程直播;有轉播的頻道為避開「台灣元素」,斷斷續續。大陸網民馬上「翻牆」看香港或台灣電視。箇中原因各自解讀,但離不開「政治正確」。

於是,新的問題出來了,例如:官方要求「政治正確」無問題,但為什麼要影響體育運動和公眾收看的權利?不直播或「肝腸寸斷」地播放,是否代表事情就會按官方意願進行?這種「政治正確」對大局和兩岸形勢是否有利?這種做法對提升國民質素、心理質素,以至官方力推的「民族自信」和兩岸團結,是利還是不利?

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但關鍵是強勢一方怎樣想?若堅持「禁、阻、壓」可以解決問題,那就難說其他了。

──我理解內地官方想法,要避免直接或間接縱容「台獨」意識,所以事事從嚴。可是實際出現的卻是趕盡殺絕一切,包括可以爭取台灣人接受的寬鬆氣氛。試想,體育、文化、藝術可以是兩岸的潤滑劑,如今卻變成兩岸進一步拉闊距離的催化劑,有必要嗎?

──在此之前,曾發生寫有「台灣加油」字樣的物件被搶奪的事件。這雖是個別事件,但已引起外界的「合理推論」,在一方政治化之下再政治化。於是,「被壓的一方」更得到同情,施壓一方則無政治利益可圖。這樣的政治成本和效益,划算嗎?

(2)背後的潛意識和客觀效果

──上述處理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滿足高層的政治要求多於其他。至於提高國民質素、搞好兩岸關係,也許不是大陸官員主要考慮。順道一提的是,在奧運期間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昊然被指發表與官方不一致的言論(他在現場目睹美國輸了游泳賽後,沒有官媒形容的「臉色發紫」)。小小一事,竟引來網民指摘「幫美」和「恨國」。這又如何透過體育運動來提高國民心理質素呢?

──不妨再看客觀效果,最大的傷害不是別人,而是大陸官方。首先,大陸人民感到無限上綱的「政治正確」令他們無法正常欣賞賽事,已極為反感,網上到處可見指摘官媒的聲音。其次,奉命執行的官員也感頭痛,這種掩耳盜鈴的要求已成為下級的壓力:官員既無力阻止台灣現場觀眾的行為,只能做出一兩個舉動顯示自己「政治正確和盡忠職守」而已。還有,很多事情本來可低調處理,但如今卻成為國際新聞,有外媒還形容「這種削足就履是自閉症的表現」。中國可以不理會這類言論,惟不理會又恰恰證明「自我感覺良好」,就是掩耳盜鈴。傷害在外還是在內呢?

(3)1986和1988年的例子

──1986年亞運和1988年奧運相繼在韓國漢城(即今首爾)舉行,我適逢其會,前往採訪,並見證了兩岸體育事業的突破接觸。其中有3件事最突出。

(一)以前兩岸健兒即使同場也不能接觸,但1986年開始,不單可以禮貌性的接觸,還可交流經驗;1988年,這類場面更多。有「飛躍羚羊」之稱的紀政(當時已是中華台北代表團的領導之一),更是大陸傳媒關注焦點。

(二)兩岸健兒不單可在比賽場上交流,再突破的是大陸運動員前往台灣健兒的大本營(住地)探班。這類事情一般不會在代表隊之間發生(因各隊有其訓練和比賽的「軍事機密」),但1988年大陸舉重選手破天荒到台灣對手的住地探班,相信已得到雙方領導層同意。這則獨家新聞,也為我帶來當年奧運華文報道獎的季軍。

(三)還有更突破的是,我約兩岸代表團負責人一起吃早餐,他們竟然同意。台灣方面是時任中華台北奧委會負責人張豐緒,大陸方面是中國代表團的高層(由於他仍在世,為免引起不便,姑隱其名;他當時已獲中國奧委會負責人何振梁同意)。這是兩岸體育高層少有的公開接觸,可見兩岸可以共同創造寬鬆空間。

──有人說,當年兩岸氣氛跟今天大不相同;今天台灣「搞對抗」,必須嚴陣以待和嚴肅處理。其實當年兩岸之間也有政治事件,但處理方法與今天大相逕庭。那時候,奧運官方刊物中出現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而不是認可的中華台北奧委會旗幟。何振梁獲悉此事,但不知道是韓國奧運會人員的錯誤?還是台灣方面的「小動作」?於是按程序向大會抗議,並請大會按程序告知台方代表團(大會可運用罰則跟進)。此事很快就得以矯正,整個過程沒有新聞,更沒有像今屆奧運中公開看見的「民間解決」。

──今昔對比,容或兩岸局勢和中外環境不同,惟同樣說明寬鬆、理性和按程序辦事,往往效果更佳。今天強調大局觀念,更應從這個方向思考。倘高明的話,大陸還可以由官方媒體發放兩岸觀眾在場內場外的合照(一定有這樣的場面,但恕我疏懶,還未發現這類官方照片),藉以淡化兩岸官方的不咬弦氣氛,並帶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信息。

對於有政治性的事件,當然可以反駁,但必須強調:反駁的最強音是理據和實績。例如美媒炒熱的「禁藥事件」,中國以理據、數據、根據反駁,站得住腳。這種提高國民心理質素的方法,可以肯定。惟反駁別人不等於要對方噤聲,例如對待袁昊然(微博帳號關閉),以至台灣人民「擦邊球」的表達,毋須大棒侍候,否則只會愈來愈走向狹隘的思想胡同。

──總之,建立國民心理質素的要訣,首先是從上而下帶動寬鬆氣氛。若什麼事情都政治化處理,只會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更解決不了政治問題。在這個官民心理質素共同提高的過程中,緊記前人說過的「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例如香港江旻憓獲金牌後,網上流傳一篇「她的論文」。我想,不管是否她的作品,我不贊同其內容,但也尊重作者的立論權利,更不會因而否定她的體育成績。只要理智地條塊分割,體育與政治不混淆,多聽主流聲音,讓「兩岸民聲啼不住」,兩岸的困境必會「輕舟可過萬重山」。努力嘗試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