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楊智佳:港股A股成交弱 或延後見底時間

發佈於

【明報專訊】恒指昨日上升21點,收報17,111點;主板成交703億元,為今年2月15日以來最低。自2021年港股熊市至今,撇除假期及天氣因素,700億元左右是成交谷底水平。至於內地A股,情况亦相若,兩市成交縮減至4959億元人民幣,為2020年5月25日以來最低。

自從8月初的環球大跌市後,強如美股交投亦火速減少,至少反映投資者情緒趨向冷靜,再度大跌的風險幾近排除,以這種情况來看,環球股市將會進入一輪反覆上落市,難有具意義的方向。原本已屬淡靜的港股,自然更為淡靜。

對於投資者而言,寧願見到股市指數錄低位,也好過成交跌至低位。指數新低,倘若成交夠大,象徵有人追沽,亦有人撈底,總有一方短期能獲利,仍能刺激投資者買賣意欲。倘若成交新低,代表買賣兩閒,波幅亦會減低,無論看好的人,抑或是看淡的人,獲利的空間都很有限。

原擬進場者趨靜觀其變

而且,成交低迷,倘若持續下去,股市的換手率下降,買家儲貨需時較長,賣家出貨亦需等候,原本有意欲進場的人,都會慢慢靜觀其變,令到股市見底回升的時間進一步拖長。

港股主板成交703億元,相比2021年7月27日創下港股史上最大成交約3606億元,下跌足足八成。港股市場本來就是外資提款機,過往從牛市高峯成交,下跌至大熊市低谷成交,幅度可達八至九成,包括是1998年、2002年、2009年大熊市期間均出現如此龐大的成交跌幅。

急跌便是伴隨急見底,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大熊市,如上述的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至2009年金融海嘯的例子,便能看見港股熊市的時間較短。

至於目前情况,與2002年情况更相似。相比2000年4月至2003年5月港股經歷3年熊市,以目前港股仍是處於熊市的假設來計算,現已經歷約3年半的熊市,為期更漫長。

以基本因素分析,2002年熊市與目前熊市比較,共通點是經濟結構性衰退。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香港樓市泡沫爆破,地產崩盤帶來的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缺口,未有其他增長點能夠即時填補,於是科網股泡沫爆破後,港股進入長期熊市。2003年SARS疫情過後,乘着內地經濟起飛及對港開放政策,成功填補原先的地產經濟缺口,帶動港股回升。

港股須等中國經濟復蘇支持

至於今時今日,內地房地產下滑,與1998年香港情况有點相似,同樣是房地產下滑帶來GDP缺口,未能有效填補,不過,內地背後便沒有一個更大的靠山來快速填補缺口了。港股市場不能再靠外力,而要單靠內地及香港的自身能力去調節,市場要經歷有多長的低迷時期?恐怕很難給出答案,至少不要低估港股滯留於泥沼的時間。

日本經濟便是一個好例子,日本政府債務過重而難以施展財政政策,寬鬆貨幣政策都不能支持經濟增長,直至近年通脹重臨,透過國民自身生產力、消費力及服務出口,終於看見經濟重拾增長,早前日股再度突破歷史高位。

港股似乎需要走相似的路,等待到中國經濟單靠內生消費及出口增長,成功支持經濟復蘇,港股便能重返新高。當然,距離這種光景,路途仍是遙遠。

[楊智佳 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