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論大專學歷者排公屋的合理性

發佈於

【明報文章】房委會早前公布2022年在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公屋的調查,入面有26%是大專或以上學歷,30歲以下更達52%,有年輕化及高學歷化趨勢。有人批判這些大專生不應該跟窮人爭公屋;有人則慨嘆社會變得愈嚟愈艱難。

在傳統經濟學及理性學派的社會科學入面,我們很少批判人的道德、論斷人的做法是否正確,而偏向解釋人的行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假設人是理性的自由個體,有權去選擇和決定,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自利(self-interest)更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這跟啟蒙時代前的道德及政治哲學有一些不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道德政治哲學,都有包含「什麼是道德行為」的判斷,例如孔孟講仁義禮智信,宗教例如基督教亦然。

但社會科學並不阻止其他人用道德角度去批判人的行為。社會上的討論,並不是鼓吹大專生「沒有權去輪公屋」,而是認為「即使大專生有權輪公屋,但他們在道德上不應該輪公屋」。這正正是道德討論。

自利論和道德論,一直都是與公屋相關的熱門話題,幾十年不變。近年的觀察顯示,上一輩喜歡用道德論批判下一代。此外,以前住公屋並不想其他人知道,現在有公屋不見得是壞事。

我記得我大學時想過排公屋,不過竟然被有血緣關係的人說:這是留給窮人住的地方,而公屋是他們努力多年想脫離的地方。然後申請獎學金,就被說獎學金是留給有需要的人。但其實獎學金跟助學金有分別:助學金是給有需要的人,獎學金是獎給優秀的人。最慘的是叫人不要申請獎學金,自己卻無辦法給予更多,無法交學費,差點被踢出校,還叫人借學貸。所以,某些上一代人的觀念非常奇怪。

關於大專生排公屋,我提出3點。

大專畢業 不代表脫貧

第一點是大專生發憤與「躺平」的相對回報。近年教育平民化、大眾化,而非精英化,現在以公開試進入大學的機率比以前高很多。自1978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中學會考,即平均每年有13萬考生報考。應屆DSE(中學文憑試)只有5萬名考生,其中7000多人是自修生。大學學位多了,也有其他機會,讀銜接學士(top-up degree)、去海外升學等,入大學的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若以社會階級政經地位來說,以前大專畢業的人很「馨香」,現在則通街都係,一個招牌砸下來一定砸中幾個,很多發達地區如是。

這反映兩代人的經歷不同。上一代入到大學是「天之驕子」,其他入不到大學的會認命,覺得理所當然、優勝劣敗(詳見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他們覺得制度公平,努力就可上流。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受惠於大陸改革開改初期帶來經濟機遇,又有人口紅利,每年經濟增長強勁。他們很多都享受過港英時代公屋、居屋優惠再買私樓,變相容易很多。但他們又會覺得是自己努力,不是靠政府資助。奇怪的是,當他們遇上逆境,例如近來樓價下跌,他們就會覺得是政府的錯。「成功是自己的,失敗是別人造成的」,是很正常的心理。

這一代年輕人,雖然讀書比他們的父母多,惟大專畢業不代表脫貧。根據統計處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如果將香港有大專生學歷的人口按工資順序排列,最高的排第一,那麼在這條隊排倒數25%的那個人(25分位),他的每月收入是20,000至22,499元;30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士,25分位更低,為15,000至17,499元。這個數出外租地方住,租不到正常單位,住劏房儲錢都「掹掹緊」。公屋月租只是約2000元,環境比劏房好,非常吸引。年輕一代反而會覺得,輪公屋才是走上人生上升階梯的捷徑,所以有「住公屋得天下」一說。

本港工資收入不平均,在過去30年愈來愈嚴重。據研究(見表),香港的工資增長在1981至1996年平均達每年7.5%;在1996到2018年,跌至3.1%。值得留意是,同一時間香港的大學數目不斷增加,大專畢業生人數也在上升。此外,工資高的人,他們的工資增長愈快,這明顯加劇貧富差距。在1996至2018年,工資在中間40%的人,他們平均工資增幅只有2.8%;而底層的一半人,增幅更只有1.8%。

若將香港所有人的工資加起來,於1981年,工資收入最高的10%的人,他們的工資收入佔所有人工資收入的40%左右;至2018年,這個比例上升至47%。反過來,工資收入最低的一半人,他們工資佔比由1981年的20%,下跌至2018年約11%。由此可見,在過去40年間,貧富差距愈拉愈遠。大專畢業已非平步青雲,不見得一定可以上流,所以並非毋須住公屋。

輪候公屋如買保險 「先排無害」

第二,排公屋類似買保險,給自己留一個後路。正如上面說,過去十幾廿年工資增長低,社會競爭激烈,實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過比較好的生活。有公屋至少可以保障基本生活條件;有了這個保障,人生可以選擇一些財務風險或回報較高的事業。倘事業有成,以後資產及收入超過規定水平而被抽查,甚至被踢出隊,也無大礙。事業無成,只要「炒散」,一個月返十日八日工,或者一年返幾個月工,就夠交租。因此,「先排無害」,唯一害處是加重房署行政負擔;但如果不一開始排,輪候時間就要更耐,所以一開始排無可厚非。萬一社會實在太殘酷、內捲化太嚴重,還可以繼續排公屋。

公屋首先是租金實在太便宜,那種便宜劏房比不起,而且維修等等不需要煩惱。因此要歸咎香港住宿成本太高、公屋太便宜。排公屋的另一好處是,即使排不到,輪候中的人有時有特別優惠,例如有租金津貼、可以申請簡約公屋等。

若制度有漏洞 自然愈多人欲分杯羮

第三,道德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公屋制度本身應該是大致公平的。但香港人都知公屋濫用情况頗多,明明有資產仍佔用公屋,被捉到命中率低而且懲罰少,他們就會一直佔用公屋直到被揭露。有報道指公屋停車場儼如「名車展」。公屋家庭月入中位數為22,500至24,999元;75分位為37,500至39,999元;頭10%住戶月入達50,000至59,999元或更高。後者付出2000大元住公屋,買名車綽綽有餘。倘制度不公、存在漏洞,或者打擊不力,自然愈多人想分一杯羮而沒有道德包袱。政府官員對大專生排公屋的譴責,也會顯得軟弱無力。

最後,單人排公屋一排30年,在現行機制下只是排,意思不大,最多是中年保障。但要幾十年入息不超過上限12,940元,或者不被查到,只有「躺平」或現金出糧,不會有人這麼做;能夠這麼做的,基本上是有需要人士了。房屋局長何永賢說計分制是為了基層和長者。但除了長者有特快編配之外,基層人士根本還是排到50歲,那跟是否有大專學歷無關,年輕的基層也無緣,不見得單身基層相比家庭隊有任何優勢。制度就是迫使人建立家庭,或照顧長者,才有望10年內上公屋。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