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初中「公經科」能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教育局正式公布取代初中生活與社會科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公經科)課程指引,課程結構大幅更改。比起過往自由度較大而範圍廣闊、共有29個核心單元和7個增潤單元的生活與社會科,新課程重整至12個單元,並鼓勵學校按順序教授課題。當中如自我理解、理財、人際關係的「個人與群性發展」部分大致不變。

公眾和業界較關注新課程如何學習愛國教育、國家安全等部分;筆者則關心課程中世界公民的部分大幅減少,是否符合中央對特區政府的期望?

全面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近幾年本港的教育改革,主軸強調國民教育。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在今年1月實施,列明「增強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的愛國精神」。因此今年3月特區政府公布的小學人文科課程文件,已列明「配合愛國主義教育」。是次公經科課程指引,更似乎是香港政府首次引用《愛國主義教育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課程文件。

舊有的生活與社會科,用不同方式學習社會議題,較多討論爭議問題,例如「社會上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由普選產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或問及學生對言論自由的看法;在國家政治制度層面,認識各政府機關的職能、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在身分及角色上的分別、人民陪審員制度和「為什麼人民要監督政府」等。公經科則較少討論爭議問題,強調公民權利並非全無限制、較直接認識憲法和政治體制、介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愛國者治港」原則、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角色等。在側重點和學習方式上,都截然不同。

初中公經科因此銜接小學人文科和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基礎教育層面,全面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用一種官方的說法,是更「正面、正確地認識國家」;與過去香港公民教育的方式截然不同,也是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後一塊拼圖。

「認識世界」內容 似見狹隘

過往談及香港的公民教育,往往放於「個人、本地、國家、世界」層層遞進的框架。「認識世界」的相關字眼,都在各科文件中出現,證明本地教育目標之一在於培養世界公民。習近平主席於2022年7月1日在港發表講話時,也責成特區政府「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但綜觀公經科的課程文件,對「認識世界」的內容似乎稍嫌狹隘。

生活與社會科在不同主題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例如討論經濟全球化、公平貿易;認識香港作為全球城市;初步認識國際性的組織、世界公民與人道工作;討論個人在世界事務的責任等。公經科則較狹窄,雖然保留了香港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國家在國際事務的參與,但只留下一個單元討論「世界應對全球性問題」,介紹主權國家如何合作處理國際問題,並以應對全球毒品問題作為例子。在個人如何作為世界公民、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如何推行人道救援工作等,則較少探討。

在整個基礎學習階段,小學人文科的「世界與我」部分,討論使用網絡、傳媒素養、尊重不同文化、國家與世界的連繫;高中公社科,討論經濟全球化、資訊素養、可持續發展、國家在世界公共衛生的參與等,似乎鮮有觸及討論個人與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等如何貢獻世界的角色。

將來檢討課程 應考慮增「世界公民」部分

雖然中學、小學12年課程都有教學生「認識世界」,但課題並不全面,集中在如何應對互聯網和資訊素養、香港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機遇、國家在國際層面的角色。惟世界事務與我何干?公民有責任關心世界嗎?國際政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是否有效推動世界進步?這些仍然值得討論的課題,在舊有的生活與社會科和通識教育科有提及,在新課程則好像不再討論。

認識個人、香港和國家固然重要,3個科目都發揮了作用。但香港作為受中央寄予厚望的國際金融中心,基礎教育能否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課程文件已經發布,短期內不會改動,惟未來檢討時,仍應該考慮增加世界公民部分,讓學生更能夠理解現代世界。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