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對美元權力的冷思考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周全球金融市場的目光,聚焦在即將舉行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作為素有金融政策拐點「晴雨表」之稱的大會,幾乎每次都有重要央行官員在會上釋放升降息、量化寬鬆或緊縮等信號。當全球央行站在貨幣政策轉向的十字路口,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將於8月23日在大會上發表講話,無疑會成為聯儲局是否在今年9月按下「降息按鈕」的重磅線索。

近兩年,美國聯儲局的動作受到全球廣泛關注。這是因為聯儲局從2022年開始的激進加息,導致全球資金流向美國,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匯市、股市、樓市承受壓力,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自聯儲局2023年7月最後一次加息25個基點,至今保持在5.25%至5.5%的高位。今年,日圓、韓圜、印度盧比、印尼盾等多國本幣對美元匯率大幅下跌,引發人們對全球資本市場穩定的擔憂。這些貨幣貶值的直接原因,正是大量資金流向了當下利率更高的美元。

美國聯儲局之所以在2022年3月開啟這一輪加息周期,對外宣稱的是為了遏制本國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實施了「無上限」的量化寬鬆,造成「一代人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在國內形成嚴重的經濟泡沫。於是,聯儲局採取加息操作,使人們願意存錢而不願意貸款,從而減少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緩解通脹。然而美國一旦加息,就會吸引全世界的資金到美元區吃利息。

這種以高利率誘使國際資本「逃出」他國的做法,造成日圓、韓圜大幅貶值,並引發嚴重通貨膨脹,包括食品、汽油在內的價格不斷上漲,日韓民眾生活壓力明顯加重。在印尼和越南等國,由於經常帳戶赤字、通脹率和外債水平較高,本幣大幅貶值,使償還巨額外債及利息變得更為困難,對經濟穩定構成更大風險。美聯儲加息,還對香港股市造成衝擊,特別是2023年7月至9月,大量資金外撤、港股遭持續打壓做空。面對美元加息,今年瑞士和瑞典已經率先降息,加拿大央行和歐洲央行緊隨其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寬鬆政策拉開序幕。

「公平」外衣下 隱藏深刻不平等

縱觀歷史,美國借助金融權力從危機中率先復蘇,並將風險轉嫁給其他經濟體,這種操作已不是頭一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國聯儲局不斷降息,直至進入零利率政策時代。這番操作,令美國GDP(本地生產總值)只用了兩年就恢復至2008年水平,而歐盟則用了13年。

事實上,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美國金融資本的崛起,推動了金融全球化。這種金融全球化不僅由經濟效率驅動,在某種程度上,亦由國家權力和金融市場權力驅動。在金融市場「公平」的外衣下,隱藏着深刻的不平等和權力關係,加劇了全球經濟社會體系的不穩定。

在同美國的金融博弈中,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是弱者,中國也不例外。不過,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定的到來,中國在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明確:「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目前中美金融博弈,確實給中國帶來較大經濟壓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金融韌性較強,以致當前金融機構的操作仍游刃有餘。例如連月來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穩定在7.2左右,升至合理水平;又如多國大舉減持美國國債時,中國6月再次增持了美國119億美元國債,是中國今年4月以來,年內第二次加倉。

中國需防範美聯儲減息後趨勢

接下來,中國將如何在金融博弈的不確定性之中,探求確定性?在早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可以發掘線索。會議公報強調「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這意味着中國將按照國際標準持續推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擴大跨境投資、融資渠道,金融市場制度與國際標準接軌,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不斷深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正致力構建受美元影響小的、更加公平的國際經貿體系規則。可以說,當前「去美元化」的趨勢在迅速擴大。

眼下更需要確定的是,中國要對美聯儲降息後的趨勢有所防範。聯儲局下一輪降息的過程中,勢必會有大量資本流動到各地市場;要防止大規模惡意炒作資金,快進快出,「收割」優質資產,或在股市興風作浪。而就香港而言,應發揮原本的金融制度、資本營運、財富管理優勢,抓住時機,並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加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點至關重要。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