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偉雄:讓原始數據說話——與《明報》商榷一則電車報道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星期四(8月15日)在堅彌地城海旁發生一宗涉及電車的交通意外,導致一名3歲女童死亡。事故令人傷感之餘,亦令公眾關注電車的安全程度,傳媒因而跟進報道亦理所當然。

惟《明報》於8月17日一篇題為〈連續4年奪命 電車意外率僅次的士 每年29至55宗 議員促公司加強安全措施〉,當中指「電車意外率僅次的士」,相信會令不少市民——尤其筆者是在乘電車時讀到這則報道——頓感驚訝,繼而產生疑惑:電車意外率真的僅次的士,而且比公共巴士和公共小巴等更高嗎?

標題成功吸引筆者細閱報道。原來所謂僅次於的士的高意外率,是摘自運輸署基於兩條方程式計算出來的數字,分別是:

(1)涉及交通意外的電車數目÷領牌車輛數目×1000

(2)涉及交通意外的電車數目÷全年車輛行駛里數(百萬公里)

若以上述方程式來計算電車的意外率,則會得出以下數字:

(1)47÷161×1000=291.9

(2)47÷4.2=11.18

筆者無意質疑這兩條方程式的設計是否合理,但想指出,由於電車領牌車輛數目及全年車輛行駛里數,均比其他交通工具少得多,因此以這兩條方程式計算出來的意外率,並以該意外率跟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比較,從而得出電車意外率「高踞第二位」的結論,恐怕與客觀現實和普遍認知有落差。

或許讓筆者從同一份運輸署統計數字,分別列出於2023年,電車、的士、公共小巴和公共巴士這4種交通工具,其涉及交通意外的車輛數字、領牌車輛數目及全年車輛行駛里數,就能夠令大家看出當中端倪。

未經計算原始數據 反映另一現實

從表1可見,電車無論在領牌車輛數目及全年車輛行駛里數,都比其他3種交通工具少得多。因此,即使電車在涉及交通意外的車輛數字屬4種交通工具中最少,而且差距數以千計,但以上述方程式計算出來的意外率,卻不尋常地高。

既然想「讓數字說話」,不如直接用一些未經方程式計算的原始數字來反映另一個現實。筆者在表2同樣引用運輸署數字,列出2023年電車、的士、公共小巴、公共巴士涉及的交通意外和傷亡人數。

這些原始數字,相信較貼近現實,亦較符合大家平日看新聞得到的印象和觀感。

筆者無意用數字來與其他交通工具做「五十步笑百步」式的比較,畢竟無論數字多寡,背後都是寶貴的生命。筆者希望指出的是:從吸引讀者眼球的角度看,該則報道和標題引用的數字,的確是成功的,至少吸引了筆者再三細讀。可是這樣同時會製造出一個如海市蜃樓的報道,折射現實卻不貼近現實,引導公眾對涉事方——今次就是電車——產生負面印象。這是一個着重求真的傳媒機構所秉持的專業操守嗎?

作者是出版社「壹壹陸工作室」社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偉雄]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