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姚柏良:理順四大環節 拓展航空中轉客市場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去年底,國家陸續對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12個國家單方面開放免簽入境政策之外,今年7月「免簽證朋友圈」進一步擴及新西蘭、澳洲等國。此外,中國亦對54個國家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將更多口岸納入當中。多項利好措施,助力內地入境遊市場,今年上半年內地的外國人入境市場同比增長152.7%,其中免簽入境遊客佔比近五成。

香港作為國家的南大門,應抓住國家開放入境遊的機遇,推出措施開拓中轉客市場,不但有助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和旅遊城市樞紐地位,更可成為提振旅遊業的額外動力。

香港國際機場的乘客,一般分為本地、訪客、中轉客。而中轉客大概可分為兩類:過境客(transit),意即在出發地與最終目的地之間停留,再搭乘相同航班離開;另一類是轉機客(transfer),他們通常可在中途點停留較長時間,隨後搭乘相同或其他航班前往最終目的地。2018及2019年中轉客市場份額,佔香港整個航空流量近30%;但受疫情、地緣政治、其他樞紐競爭的影響,2023年及今年上半年,中轉客市場佔比仍在20%左右徘徊,而當中絕大部分都屬轉機客。

要開拓中轉市場、善用內地入境市場增長契機、發揮香港樞紐功能,筆者認為以下環節有待梳理:一是航空運力,特別是恢復長程航線;二是特區政府對中轉客的簽證政策;三是香港機場與內地的對接;四是政府要提供誘因,鼓勵轉機客成為入境旅客。

加大力度鼓勵恢復運力

香港國際機場的運力,目前僅恢復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來往歐洲、北美的主幹航線的恢復速度緩慢,導致整體航點數量仍停滯未前。

爭取恢復主要長途航線,仍是政府需持續推進的工作。今年6月,機管局推出兩項關於開辦新航點及復辦關鍵長途航線的獎勵計劃,正是一個好開始。然而面對其他樞紐機場的激烈競爭,政府必須繼續向航空公司提供誘因,積極爭奪航線份額,擴闊本港訪客客源。

理順簽證安排

在簽證方面,要按香港實際情况對接國家的大政策。國家入境政策對雙向免簽、單向免簽、過境免簽有不同部署。其中有41個國家,存在入境內地與香港的政策差異,這些國家可免簽入境內地,但卻不能免簽或「落地簽」香港,例如柬埔寨、越南等。這些國家其實是有潛力的新興客源地市場,香港應檢視現有簽證政策,靈活調整。

香港也可審視情况,仿效國家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只要持有第三方國(地區)的聯程機票,便可免簽入境香港停留144小時。

針對中轉客當中的過境客簽證,更要盡快理順。令筆者十分意外的是,現時仍有32個國家即使只是過境香港,不入境都需要辦理轉機簽證(transit visa)!這與國家過境免簽政策,甚至放眼鄰近樞紐機場包括曼谷、新加坡等,均有天淵之別,窒礙香港發揮樞紐機場的作用,應盡快檢討。

改善機場和高鐵連接

除了簽證,也要加強機場與內地的聯運。香港機場着力改善海空和陸空聯運,但鐵路與航空的聯運對接就比較忽略。西九龍高鐵站直接連通內地鐵路大動脈,香港應利用高鐵的強大輻射網絡,及內地客持有效護照及第三國(地區)車船票、機票便可過境免簽來港7日的政策紅利,將高鐵香港站視為巨大的流量出入口,加強西九龍站與機鐵九龍站的聯動,讓高鐵客變「經港飛」的出入境客源。

同時,為遊客出行便利考慮,在高鐵站、大型港鐵站(如紅磡、尖東)增加存儲空間,方便遊客存放行李,隨時隨地遊覽市區。

向中轉客提供旅遊優惠

將中轉客變為入境旅客,吸引他們善用轉機時間在港旅遊,可成為旅遊業新增長引擎。政府可參考2017年為提振中轉客的多項計劃,如豁免中轉客離境稅;與本地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及景點等推出「過境旅客留港優惠」計劃,還可仿效新加坡,向停留5.5個小時以上的中轉客提供免費市內觀光團,如免費半日遊,優惠的一日遊、兩日遊等;提供免費交通服務,並將優惠範圍由機場到市區的轉機客,延展至機場、市區雙向轉機客,向遊客提供更多選擇在港轉機的誘因。

最後,香港機場可以借鑑迪拜、新加坡等樞紐機場的成功經驗,提供更契合中轉客需求的配套設施,例如免費休息室、毋須入境即可入住的過境酒店;同時重視科技賦能,通過使用自動化技術簡化出入境手續,提升便利度,升級轉機體驗。

機場三跑系統將於今年底投入運作,香港機場客運力將可提升至最高每年1.2億人次。筆者期待政府理順上述問題,推出針對措施,吸引中轉客變為入境客。如此多管齊下、竭盡板斧,助力航空業復蘇,提振旅遊業發展,發揮出機場樞紐、城市樞紐的雙功能!

作者是立法會功能界別(旅遊界)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柏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