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實物教學勝於紙上談兵 男裝庫藏推動多元設計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大眾心目中,女裝一向是服裝業和潮流焦點,近年時裝品牌巿場發展更多元,男裝才成為品牌競爭項目——但這可能只是普羅大眾眼中的錯覺。英國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西敏寺大學)時裝學系男裝碩士學部主理的Westminster Menswear Archive(西敏寺男裝庫藏),是不少時裝業內人士的參考庫藏。其豐富的庫藏反映出其實男裝自古以來,都是多元化發展。

不少時裝品牌,特別是奢華品牌均有自家庫藏,既承載品牌DNA靈感,亦幫助設計師在設計新作時不失品牌連貫度,強化品牌定位。很多新品牌藝術或創意總監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便是到庫藏取經,例如JW Anderson當年上任Loewe時,便花了1年時間瀏覽庫藏,才推出新系列。品牌以外,坊間的服裝庫藏大都為博物館館藏,作教學用途的不多,而以男裝為本的更少之又少。博物館庫藏與大學庫藏的最大分別,在於博物館庫藏大都以保存為目的,甚少有機會讓人近距離觀賞,可親身觸摸的更少。Westminster Menswear Archive男裝庫藏可說是當中少數。

男裝庫藏的幕後推手是在西敏寺大學擔任教授廿多年的Prof. Andrew Groves。他在2016年創立全球唯一的兩年制純男裝碩士課程,同年申請大學Quintin Hogg Trust撥款作3年資助設立男裝庫藏,庫藏在今年再取得Research England的167,000英鎊(約170萬港元)撥款作5年經費,繼續逐步發展和運作。Groves具時裝行業經驗,曾於1990年代效力Alexander McQueen,其後曾成立個人品牌,歌星如Björk、Suede、Robbie Williams和超模Claudia Schiffer等也是他的顧客;之後轉投教育界,2003年加入西敏寺大學任學士課程主任,前Burberry創作總監Christopher Bailey、現任Coach創作總監Stuart Vevers、2022 LVMH Prize大獎得主Steven Stokey-Daley等均為課程畢業生。

實物更能呈現服裝結構

在電子世代,設計學生要取經,一是到博物館,二是到網上看圖,但實物比平面圖片更有助討論,亦更易觀察服裝結構和細節。Groves在正式成立男裝庫藏前,已開始以實物研究(object-based research practices)為教學方式,當時已有約800件藏品,不單能讓學生近觀,亦能觸摸研究教材。現時庫藏量擴展至約2600件,橫跨275年男裝史。他分享庫藏緣起︰「我們剛開始時以軍服為主,有不少是網購得來。後來覺得與其隨機買入,不如成立具系統的庫藏……然後我發現不少博物館大都有收藏男士軍裝,但日常服和工服則較少。成立初期,我們也思考整個庫藏的視野是什麼。純男裝庫藏成為我們的獨特之處。」他在2017年找來主修男裝歷史並具博物館經驗的Dr. Danielle Sprecher任策劃人,整理並發展整個庫藏。

館外展覽 打破男裝沉悶印象

在英國,服裝設計被視為藝術學院,較少借古為鑑,Groves的實物研究教學則承先啟後,理解前人所作,視服裝設計為演化過程,接觸實物成為最便捷的學習方法。「如你需要設計某種風格(code),必先要理解它。另一重點是,實物參考並不等於抄考,而是如何重新演繹改良。特別是男裝,很多設計元素均與傳統相關,不少服裝剪裁便以非正式軍裝活動服為本。成立男裝庫藏,能整理服裝設計史的重要作品。以實物作討論,製成品本身正好能解釋整個設計過程。」Groves說︰「時裝一詞經常聯繫到女裝,令男士服裝設計演化為人忽略,但正因如此,更突顯成立男裝庫藏的必要。」

整個男裝庫藏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以時裝品牌劃分,另一部分則是服裝原型(archetype)為本。男裝庫藏舉辦過不同展覽,如呈現男裝「不為人知地」多元化的Invisible Men: An Anthology from the Westminster Menswear Archive(2019)、以足球史為本的Umbro100(2024),呼應抗疫的網上口罩展Undercover(2020)。「我們的藏品很特別,例如有原裝的Hi-Vis鐵路工服,也有設計師版本予學生作對比參考。」庫藏策劃人Sprecher說︰「很多人都會說男裝並非時裝,但到訪過的人也會因為發現男裝如何多元化而感到意外。」●

Westminster Menswear Archive

網址:https://www.mensweararchive.com

文:Dawn Hung

● 實物教學成果

畢業作品 服裝原型變奏

在時裝愈來愈普及的年代,時裝設計不再只着眼於星級設計師。這也是Westminster Menswear Archive的取態,不止收藏名牌,亦有不少日常服。Andrew Groves覺得在實物研究教學前後,「學生設計取態並沒有因為庫藏而轉向,但最大的分別是易於教學。因為學生能直接看到衣服如何製作。我們愈是只在網路上或手機上查看圖像,就愈看不到襯裡,也感覺不到重量。例如一件19世紀的僕人制服外套,它是如此沉重。當我拿起它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我是僕人,我必須穿這件非常厚重的衣服,但我不可能從照片中看出這一點。實物能更易引起學生對話,而非單向授課」。

大家或以為實物教學變相鼓勵學生「抄考」,但細看6月舉行的西敏寺大學時裝學系男裝碩士學部畢業展(A),雖有以服裝原型為本的設計,抄考成分卻不高,反而有不少有趣設計。如Lujun Yang的Singing in Everywhere系列,有不少變奏乾濕褸款式(B),除了突顯領口設計,亦將乾濕褸作男裝連身裙襬,貼合中性潮流;Malene Aga的AIRBORNE系列(C)則將吹氣設計與夾層服裝結合,在迷彩圖案外加入天然素材和空氣夾層,都是有趣的服裝原型變奏。●

文:Dawn Hung ([email protected]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