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全毅宇:香港需具備地緣政治反應能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周,新加坡著名外交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訪問香港,並於亞洲協會推介他於8月在港出版的回憶錄《生活在亞洲世紀:非外交回憶錄》(Living the Asian Century: An Undiplomatic Memoir)。

作為著名外交家,馬凱碩訪港引起廣泛關注,媒體對他的言論有大量報道,尤其集中在他對中美角力和美國大選的看法。然而,媒體往往喜歡給他貼上「親華」、「挺中」的標籤,從其言論中摘錄片段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往往忽略了他不僅是一位老道的外交官,更是擁有世界級眼光的地緣政治專家。他對香港的一些建議和忠告,更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談話中,馬凱碩拋出了吸引眼球的言論,稱在中美雙方的博弈裏,香港已經淪為「政治足球」。他解釋說,香港處在中美博弈的最前線,把這場大國的競賽當做球賽,那香港就是競賽中的政治足球,在交鋒中被踢來踢去。為此,他建議香港應該培養自身的地緣政治反應能力。他強調,這種反應能力(geopolitical reflex)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肌肉記憶。

為了更清楚闡述其觀點,馬凱碩坦率地建議:「你必須建好天線,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大國到底在玩什麼遊戲。坦白說,這是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吳慶瑞、拉惹勒南在新加坡留下的最好遺產。」

中美博弈下 香港角色續受挑戰

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基本上是要以英美規則為制度基礎;問題本質是美國把香港作為中美戰略博弈的棋子是必然事實,使香港要持續發揮中西方經貿往來,即以中國內地及部分東南亞市場為腹地,並在中國與七國集團的經貿往來裏的「聯繫人」功能角色,仍是會持續受到挑戰。

正如馬凱碩所言,香港必須「建好天線」,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何事;尤其香港難以自由自在地拓展牽涉地緣政治的新市場,在國際空間受擠壓下的處境,是不利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

惟具體來看,如果香港具備應對地緣政治的反應能力,或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會受到來自他國不同程度的競爭,也是可以從中覓到穩妥發展的角色。例如五大金融城市(包括紐約、倫敦、上海、新加坡及東京),可否因應各市場腹地的「差異」或「重疊」,在資金、信息及人才流動等各方面,尋找一種互補性的競爭,而非「此消彼長」或「替代性」的競爭?

或要轉換視角 尋找互補性競爭

舉例來說,香港無可否認具有其他金融城市所沒有的優勢,即與中國內地接壤,可讓國際資本更高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而新加坡則有較佳的優勢位置,服務處於增值階段的東南亞市場。加之事實上,目前新加坡的確在處理中西方關係的問題上游刃有餘。因而,香港要具備地緣政治的反應能力,或許是要轉換視角,包括促進不僅是跟新加坡的交流,同時是與其他金融中心的合作與角色身分上,理應不再是「誰要取代誰」的視角,反而應在促進合作、開放、包容及互補的方向上有所作為。

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馬凱碩的建議可謂良苦用心。從2019年以來,香港在中美激烈博弈裏吃了不少苦頭,不止一次栽了觔斗。然而香港的反應,往往是在面對美國、西方任何明顯動作時,仍茫然不知所措。

現今,香港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端,未來面臨的挑戰只會有增無減。馬凱碩也提醒我們,未來10年香港面對的局勢將愈加「刺激」。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社會——尤其是特區政府管理團隊——有必要加強對地緣政治的學習及其反應能力。港人不能再對周遭的變化置若罔聞,亦要對不利於香港的勢力保持高度警覺和深入了解。

或許,香港政府也應該接受馬凱碩的建議,在公共機構之外成立智囊團,研究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及其對香港的影響,在危機中尋找有利自身發展的角色。上述提及的需具備反應能力,也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全毅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