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智傑:免費新聞與付費新聞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數碼時代來臨,新聞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儘管新聞的需求依然強勁,但人們是否願意為新聞付費,卻成為了關鍵問題。這不僅關乎新聞媒體的生存,更影響到社會如何獲取與理解真實的資訊。

在過去,讀者需付費購買報紙,這是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然而隨着電視和廣播的興起,免費新聞逐漸成為主流。進入網絡時代後,社交媒體和各類網站出現,令人們習慣於隨時隨地得到免費新聞。這種轉變,使人們對新聞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改變——免費新聞的普及讓許多讀者認為,新聞應該是毋須付費的公共資源。

不過,新聞的製作並非無成本。從採訪、編輯到發行,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和資源。新聞業的專業性和勞動密集性,決定了其背後的價值。優質的新聞報道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投入必須通過合理的收入來支持。隨着新聞市場競爭加劇,許多媒體開始探索不同商業模式,試圖在免費內容與收費內容之間找到平衡。

媒體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

一些媒體選擇了部分免費、部分收費的模式。這種策略旨在吸引更多讀者,同時又能夠保障優質內容的生產。但研究指出,除了內容的深度和準確性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讀者的付費意願。

許多人對於網絡上免費內容的依賴,使他們對付費新聞產生了牴觸情緒。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免費新聞十分豐富;即使是標榜深度報道的付費新聞,許多讀者仍認為免費新聞已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提供免費內容的同時吸引讀者為優質新聞付費,將是未來新聞媒體發展的關鍵挑戰。

筆者今年聯同另一名研究人員,委託一所大學的民調機構,就香港市民使用新聞的習慣開展一項全港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調查於本年5月末至7月初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由訪問員做電話訪問,對象為15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市民。我們總共成功訪問1002人,回應率為38%,抽樣誤差為±3.1%,可信度設於95%。

主流傳媒重要性 不亞於社媒網媒

表1列出香港市民使用新聞的習慣,當中包括接收新聞的渠道、對不同種類新聞的留意程度,及對付費看新聞的取態。第一部分的百分比,顯示有多少市民對不同媒介的新聞資訊有較高使用量:每天收看逾45分鐘新聞;經常透過社交媒體(題目選項為「無」、「好少」、「有時」、「經常」)接收新聞;以及經常和十分經常留意非主流網媒(題目選項為「無」、「好少」、「有時」、「經常」、「十分經常」)。

表1第一部分的結果顯示,對有較高新聞使用量的市民而言,主流傳媒的重要性不亞於社交媒體、網媒及非主流網媒。「接收新聞」可粗略分為隨意地省略閱覧(包括被動地看到或聽到新聞)和慣性地認真接收新聞。一個人若每天都觀看近1個小時(逾45分鐘)新聞、經常從社交媒體接收新聞又或留意非主流新聞網媒,應算是有認真地看新聞的習慣。

市民對國際新聞留意度最高

表1第二部分是市民對不同種類新聞的留意程度(attention),其百分比是在題目的5個選項中(無、好少、有時、經常、十分經常)選出後兩者的人數比例。這組數據跟媒體議題設定理論(media agenda-setting)相呼應:新聞影響社會輿論的前提,是市民是否留意新聞。

在該部分的數據中,百分比最高的是國際時事新聞(41.1%),較諸廣為人熟知的經濟新聞(29.4%)、政治新聞(30.1%)及香港社區新聞(29.2%)為高。這可能跟香港及國家這些年來捲入國際地緣政治矛盾和紛爭有關。相較之下,法庭和娛樂新聞的數值則較低。人們未必無興趣了解這兩方面資訊,只不過不一定經常留意。

表1第三部分則顯示,絕大部分市民(87.7%)都無付費訂閱新聞的習慣;約一成市民有訂閱1個至3個新聞平台或頻道。這約一成多的市民願意付費看新聞,其中原因為何?表2列出市民付費看新聞的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探究其背後因素。

表2數據顯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等人口特徵,在研究中並未對市民是否付費看新聞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反而對表1第二部分數值較低的法庭新聞,則有顯著的正關係。市民對經濟新聞的留意程度、是否收看網媒新聞、留意規模較小或個體經營的網上新聞平台,則對市民付費看新聞有輕微的正關係。

認真看法庭新聞者 似較願意付費

簡言之,市民對新聞種類及接收渠道的選擇,影響其付款看新聞與否。法庭新聞相較其他新聞,雖未必廣受注目,但其認真看報道的慣性讀者,似乎較願意為此付費。反之,習慣閱報的市民則有輕微傾向不付費。這可能跟大眾習慣了免費讀報有關。另外,市民若看新聞時出現正面情緒,也有輕微傾向不付費。這可能是免費新聞已令他們感到愉悅,不用再付費獲得額外的新聞資訊。

總括而言,香港願意付費看新聞的人數比例不高。現時免費新聞或許已滿足大部分市民對新聞資訊的需求。不過,新聞種類繁多,讀者口味亦是「百貨應百客」。在認真地慣性收看新聞的市民中,主流媒體的地位並不次於網媒、社交網絡和非主流網媒。這會否仍然存在一些市場空間給付費新聞?

(作者按:文章內容源自兩項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支持的研究計劃,分別為UGC/FDS14/H03/23和UGC/FDS14/H15/23)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