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媒體能否靠「鱔稿」寫出個未來?

發佈於

【明報文章】媒體的文章,只要不是出現在港聞版,或許都難免令人半信半疑。當一篇文章盛讚一家食肆或一件數碼產品,誇至天上有地下無,很多讀者都嗤之以鼻:「記者佬肯定收咗錢啦!」收錢所撰寫的報道,俗稱「鱔稿」。但寫「鱔稿」又會否是大勢所趨?

環球經濟欠佳,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新聞機構也相繼裁員。在上周由《金融時報》於倫敦主辦的數碼新聞策略論壇上,主管該報策略諮詢的Jim Egan直指,新聞的核心業務已經難以賺錢:「如果你報道一般性的新聞,你很可能已無法透過核心產品賺錢。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即使不是負數,也頂多只得微利。」

然而他對行業前景並不悲觀:「這不代表你的業務只能一直虧損,這只是代表你需要尋找其他方式,在其他領域牟利,以維持編輯室的生計。」

與會的《衛報》首席財務和營運官Keith Underwood舉例說,該報新推出了收費的食譜手機程式,並跟當地一家大型超市合作。此外,他們還計劃推出產品評測網,用戶在閱讀文章後透過連結網購的話,該報就能夠賺取佣金。這聽起來就是「鱔稿」。

這種名為「聯盟營銷」的策略,在歐美盛行,最出名是被《紐約時報》收購了的Wirecutter,常常評測數碼產品。而大家在YouTube上看到的手機和相機等評測短片,所附上的連結十居其九都是「聯盟連結」——只要你透過連結網購,他們便有錢分。

有趣的是,寫「鱔稿」還能講信譽。《紐時》收購Wirecutter的策略,就是透過自身老字號的新聞信譽,令讀者相信Wirecutter的評測文章不是收錢唱好,還能夠是其是、非其非。至於最當紅的數碼和汽車評測YouTubers,也是以公信力自居,常常將產品批評至體無完膚,跟傳統媒體副刊一味唱好的取態大相逕庭。

這種收了錢還能「唱衰」的藝術,當然不易掌握,Google最近就因此陷入公關災難。他們分發新旗艦手機予各大網紅評測之前,要求對方簽署協議,在比較Google與其他品牌時,必須推薦Google手機。此舉引起輿論嘩然,傳媒廣泛報道,結果Google公開道歉。

雖然今次Google「跪低」,但媒體跟金主討價還價的能力,非常視乎公司的議價能力及經濟大環境。今次Google敗在財大氣粗太高調,惟得人錢財卻不與人消災,邊有咁着數?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