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陳家亮成立新實驗室 冀領灣區拓菌落醫學產業 小鼠注菌測試行為 研活菌治抑鬱自閉

發佈於

【明報專訊】醫學界相信腸是人的第二個大腦,可透過改變腸道菌落環境達到治療效果。由中文大學醫院前院長陳家亮成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在政府資助下於去年在科學園成立大灣區首個神經認知行為定菌實驗室,透過向無菌小鼠注射特定細菌並進行行為測試,確定治療效果,再揀選合適活菌研發成活菌藥物。中心首批研究專注於自閉症,料今年底完成小鼠實驗,最快明年開始人體臨牀試驗,有關實驗亦可應用於研發抑鬱症及腦退化等疾病的藥物。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透露,計劃日後進駐河套區與跨國藥廠合作研發活菌藥物,長遠冀香港帶領大灣區成為全球菌落醫學產業基地。

明報記者 楊晨 陳柔雅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2020年成立,專注研發人體腸道菌群藥物。陳家亮稱,人類只有1%人類基因,餘下99%是人體腸道200萬至2000萬個微生物基因,而「腸是第二個大腦」,相信可透過改變腸道菌落環境,達到治療神經認知行為疾病的效果。團隊希望能透過提取人體有用的細菌,並確定它們對治療特定神經認知疾病的效用,再製成活菌藥物。

佔地8000呎的定菌實驗室,正在培養無菌小鼠和為小鼠進行行為測試研究,最多可同時容納300隻小鼠。陳家亮稱,定菌實驗室投資成本以億計,可做到逐一向無菌小鼠加入特定細菌或微生物,並確保不受外界環境干擾,以研究不同菌落環境對某疾病的影響。

腸微生物可減自閉症狀 「逐隻逐隻加入」測效

團隊過去數年提取約200至300個人體活菌。陳家亮表示團隊過往揭示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環境與普通兒童不同,並找到約30個微生物可作生物標記,用於診斷自閉症,而當中部分微生物會加劇或減輕自閉症症狀,正進行定菌實驗「逐隻逐隻(菌)加入去(小鼠)」,確定哪種菌群組合真正有效。

自閉鼠喜木屑埋波子 治療成效指標

團隊首批研究針對自閉症。自閉症小鼠有特定行為,陳家亮舉例牠們會不斷公轉及自轉,正常小鼠則無此類行為;自閉症小鼠亦有將放在木屑上的波子埋起來的慣性動作,因此「埋波子」頻率是否減少,可作為治療方案是否有效的指標。他提及一個實驗透過重整小鼠腸道微生態和增加神經遞質的細菌後,發現小鼠只掩埋70%波子,說明療法有效。

陳家亮強調定菌實驗室非常嚴謹,需確保小鼠保持無菌或沒有被其他細菌污染,若一個步驟出錯而致小鼠污染,實驗數據將作廢,而團隊是透過小鼠「行為研究」得出結論,故對人才要求高,需注重細節、專注力高且具相關背景(見另稿)。

團隊正同步進行抑鬱症及腦退化研究。以抑鬱症為例,正常小鼠被放入水中會持續掙扎,患抑鬱症的小鼠則較沒動力,掙扎數下便會放棄,團隊透過觀察抑鬱小鼠被注入不同活菌後的表現,可藉此了解不同活菌對治療抑鬱的成效。

小鼠實驗只是證明微生物可治癒自閉症、抑鬱和記憶力衰退的第一步,陳家亮稱團隊未來計劃進駐河套區,尋求更大空間「將微生物變成藥」,並透露兩間跨國藥廠已與中心洽談合作研發活菌藥物。至於時間表,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說,預計今年底完成針對自閉症的小鼠實驗,料2025至2027年進行人體實驗。

中心總監料活菌轉化藥物易為病人接受

黃秀娟說部分情緒病患者會認為需服藥是標籤他們,因此有抗拒心理,若透過人體活菌轉化為藥物作治療,相信病人會更易接受。她說本港面臨老齡化,認知障礙症或會漸趨普遍,希望未來透過活菌藥物提供治療,「一日食一粒藥丸可以解決到問題」。

陳家亮稱活菌藥物是大灣區新醫療研發的重點之一,他提及預計到2032年,全球腸道菌群經濟的市場價值逾64億美元,腸道菌群研究有很好的經濟前景,有信心能由香港帶領大灣區成為全球菌落醫學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