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敬國:讓數據說話:輸入勞工計劃仍有必要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自去年7月推出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4輪申請已批出近萬個配額。在處理每一宗申請時,發展局會審視申請人有否按政府要求,先在本地招聘而未能夠聘請所需勞工,以及該工程是否有確實需要,包括考慮工程進度等。局方及業界亦一直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原則,並非只着眼於短期的經濟狀况和人手需求,而是以建造業未來數年預計的工程量及人手供求為基礎。

以數據做決策

目前建造業某些工種仍有空缺,商會每年均會做兩次建造業勞工需求調查。最新一輪調查於今年4月進行,供應與需求相差值由去年11月的14.5%下降至8.22%,數據正反映勞動力不足。

商會代表業界支持政府按人力需求調查,整體評估行業未來幾年的人力需求,並以多管齊下的方法處理人力需求,這包括加強本地培訓、支持業界採用創新科技,提升生產力以減少人手短缺。同時,政府亦需要有機制處理較長期因行業僱員老化的人力需求,及短期個別工種人手波動,因此輸入勞工計劃作為輔助措施有其作用。商會支持政府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原則,透過上述多重措施,確保建造業有足夠人手,提升競爭力。

人手問題在過去10多年一直困擾建造業,加上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新發展項目數量相應減少;同時現時配對模式局限就業機會,令工人流動性較低,或會出現暫時失業,這些情况以往亦曾出現,稍過一段時間就能夠重返職場,畢竟業界仍缺人手。因此,單純將工人開工不足歸咎於輸入勞工計劃,並不公平;必須有實質數據支持才可。

香港需有可持續的勞動力

隨着人口老化,在保證施工質素及安全的大前提下,業內人才培訓存在困難。業界預計未來出現技術工人不足的情况,較持續出現本地工人開工不足的可能性為高。再者,發展局於輸入勞工計劃執行上亦已嚴格把關,除了把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放在首位,已來港完成工作的工人亦會返回內地,不存在「長期佔據本地勞動市場席位」之說。

我們必須正視建造業等多個工種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的情况多年,加上勞動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入行意願不高、培訓生源不足等,即使採用創新建築方法及科技去減省人手,並配合廣泛宣傳工作,也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人手短缺困局。

輸勞計劃是建基於需求數據

輸入勞工本是良好政策方向,乃基於多年及持續的需求數據制定,絕不能夠「輕易輸入、隨便暫停」如此兒戲。突然暫緩計劃是不自然及不合理,亦令業界無所適從。政策並非要取代本地工人,而是令本港社會擁有可持續的勞動力,從而帶動經濟長遠發展。因此,我們更應審時度勢,繼續監察人手需求數據,按照科學數據行動並制訂政策,才是社會樂見。

作者是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敬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