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嫦六帶回月背土壤成分特徵揭秘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秋節之際,關於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帶回月背土壤的首篇研究論文,昨日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闡述了返回樣品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徵。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披露,論文指出,嫦娥六號返回樣品具有較低密度,表明其結構較為鬆散,孔隙率較高。顆粒分析顯示,月壤的粒徑呈現雙峰式分布,暗示樣品可能經歷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與嫦娥五號樣品相比,此次樣品中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表明該區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影響。

此外,嫦娥六號採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礫岩、粘結岩、淺色岩石和玻璃質物質組成。其中,玄武岩碎片佔總量的30%至40%,其礦物以輝石、斜長石和鈦鐵礦為主,橄欖石含量極低。角礫岩和粘結岩由玄武岩碎屑、玻璃珠、玻璃碎片以及少量的斜長岩和蘇長岩等淺色岩石碎屑物質構成,進一步揭示了樣品來源的複雜性。

嫦娥六號任務的着陸點位於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採樣點位於盆地內部阿波羅撞擊坑邊緣,該區域月殼極薄,有望揭露月背早期撞擊盆地的原始物質。該論文由國家天文台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