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退休護士赴加沙救援 炸彈槍聲每早如鬧鐘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以色列及加沙衝突發生近一年,今年5月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加沙南部拉法市運作戰地醫院,六旬退休護士梁偉賢是香港紅十字會義工之一,今年6月到戰地醫院服務8星期。「基本上『鬧鐘』每朝5時準時響起,而鬧鐘響就是槍聲和炸彈聲。」每當意識到發生衝突,義工便盡快到醫院救援。眼前生死成常態,他憶述最嚴重一次是短短半小時內有38個傷者送院,其中22人已無生命迹象,「當時不會想到害怕,而是體內腎上腺素釋出,按醫生指示專注『埋位』」。

明報記者 施晉宇

戰地醫院由帳篷搭建而成,設約60張病牀,並分為處理有生命危險傷者的紅色帳幕,及處理無生命危險傷者的黃色帳幕。每逢出現3個紅色及兩個黃色個案,就歸類為大型災難事件。

握手讓臨終者感覺有人陪伴

對梁偉賢而言,經歷生死成常態。某次無人機向群眾開槍,10多名小孩背部中槍,有父親抱着9歲女兒送院,最終女孩不治。曾有青年經搶救不治,旁邊受傷女子恰巧是其母親,「她很傷心地哭,拉着兒子的手,不讓人員送去殮房」。他說當想到這可能是該母親最後一次見到兒子,在場義工都「眼濕濕」,卻不得不繼續治療,只能之後安排臨牀心理學家為她輔導。

最嚴重一次是有坦克在醫院約500米範圍發射炮彈,梁偉賢憶述當時義工到醫院準備物資,不足一分鐘便有傷者送到,其中一人被炸彈碎片割傷頸部動脈,血管收縮導致無法注射藥物搶救,醫生指示為傷者注射20毫克嗎啡紓緩痛楚,「不是放棄那個病人,在這些情况反而會陪伴他」。臨終病人未必對周遭事物有意識,故梁偉賢按着其傷口止血,並緊握他的手,讓他感受到身旁有人陪伴,直至他呼出「最後一口氣」,才協助其他傷者。

梁偉賢稱,運送物資的車並非經常獲批出入邊境,醫療物資短缺時有發生。當地人手緊張,由外科、麻醉科醫生以至護士等崗位分別僅1至3名義工,他不時需「補位」,如協助分配人手到病房及急症室。他意識到X光檢查是大型災難的瓶頸,故提出以受傷程度分流,確保每次分流少於1分鐘。當他發現傷者等候X光檢查時在戶外暴曬,又建議拉起膠布遮蔭。

人手緊張需補位 設法加快分流

義工宿舍與戰地醫院僅相隔一條馬路,基於安全考慮,義工只能在該範圍內活動,平日亦只能在行軍用的摺牀睡覺,確保身旁沙包起保護作用。服務8周期間,他說真正休息時間只有兩天,撇除吃飯,基本上由清晨工作至晚上10時。由於肉類等糧食不足,除了中午由廚師煮意粉,早餐及晚飯一般自行處理,多數吃烚蛋、麥片及「焗個麵」,結果他返港後輕了約10公斤。

於加沙期間,梁偉賢每晚在宿舍讀經及聽彌撒紓壓,回港後則到南丫島沉澱心情,「每天處理大型災難後,若說晚上睡覺時該影像在腦袋不會回頭是假的」。

返港輕了10公斤 又再赴加沙

在戰地支援的義工見證生死,梁偉賢同樣感到心理壓力,但信奉天主教的他深信「上天賦予我們知識及能力幫助受災、受苦、受難的人,我們可以做好的事」,故退休前於2008年申請成為紅十字會義工,慶幸同為護士的妻子理解其選擇。報道刊登之際,他已再次揹起背包前往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