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展邦、李冠儒:如何促進香港與中東合作? 不妨問問中東企業代表意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提起香港與中東的合作,恐怕大家下意識想起阿里王子,然後就會判斷香港方面調研不足才會「任人呃」。基於此,香港各界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改善建議,例如有人建議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包括背靠祖國所獲的內地市場、與英語世界的經貿關係及相對應的多元資金;有人建議掀起「中東研究熱」,以打造對中東企業更具吸引力的環境;有人表示香港不如內地有人情味,要講人情,中東才願意與港做生意。可謂眾說紛紜,那不如參考中東企業代表的意見。

缺熟悉中東人才 致合作對象減少

據受訪中東企業代表所述,中東企業深諳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方面的優越,但提供稅收優惠、優化法規環境等做法「不是為中東量身訂做的……我們也想知道港人如何看待伊斯蘭經濟市場?例如我們以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著稱,香港打算如何利用我們的資源?」在他看來,「並不是因為(香港)好,中東的資金就會進來,中東也需要渠道及時間去認識香港」。

當然,中東與香港的人才之間並非沒有互訪計劃,不過對方也關心香港是否已開設相應的語言、歷史文化培訓班和課程,又有沒有專門引進中東研究或阿拉伯語人才。

顯然,並非所有中東企業都能夠用流利英語與香港開展合作;缺乏相應人才,會導致香港的合作對象減少。而且即便它們的代表能夠操英語,不用阿拉伯語交流仍然會產生距離感。跟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合作不一樣,中東政府及企業內鮮有能夠操廣東話、普通話的員工,而且中東企業往往是甲方,特區政府亟需想清楚如何深化區域研究、語言及人才培訓政策。

此外,根據中東企業的說法,他們理解香港許多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非常低」,「不是中東不想與香港合作,而是即便有大項目,香港也未必願意承接」。因此中東企業會傾向將大部分項目投放到內地、新加坡、日本等。

眾所周知,中東各國普遍「有米」,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供應地和新興經濟體,其經濟地位也日益突出,否則香港近期也不會如此重視中東。但若要提供「量身訂做」的方案,首先要知道中東國家關心什麼。根據現有研究,隨着國際能源格局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增加,中東國家已紛紛啟動經濟轉型計劃,力求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發展多元化經濟,例子有沙特阿拉伯的「2030願景」及阿聯酋的「2050能源戰略」等。

須為中東度身訂做合作方案

可見,中東期待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有所作為,也為外資進入提供了廣闊空間。香港必須在新能源、高科技、金融這三大領域拿出讓中東感滿意的具體方案,方能吸引中東資本及促進雙方在教育、金融、人才等領域的交流。

香港必須為中東量身訂做一套合作方案,並闡述「香港優勢」。一名在中東企業工作的內地代表的初步印象是:「日本向中東推銷自己的方式,就是高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旗幟;新加坡則以誠意打動中東企業,每日每夜來找中東部門談合作。」中東國家與內地的合作關係日趨緊密,內地尤其與沙特在外交和經濟領域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據《環球時報》報道,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與中國多家領先金融機構簽署了總價值達500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可是在相關報道及對話中,卻幾乎看不到香港身影。

追本溯源,內地與沙特的合作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內地方面有積極回應沙特需求,例如「一帶一路」倡議,明顯與沙特「2030願景」有所對接,雙方在經濟、能源、投資、司法、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加深。

此外,過往沙特長期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而中國則是沙特的重要貿易伙伴。雙方也會強調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脗合,例如沙特「2030願景」與中國的「雙碳目標」高度契合,不少內地高校(例如北京大學的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都有不少師生專門從事中東地區研究工作,還會定期通過「澎湃新聞」等平台對內地讀者做科普工作,使讀者打從心底覺得跟中東國家合作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加強將來與中東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

藉金融中心優勢 開拓合作空間

當然,相比內地,香港擁有更貼近其他歐美國家的法律、會計等制度,與國際接軌的優勢明顯,中東自然需要尋找與西方合作的橋樑。但除了香港,日本、新加坡亦有類似優勢。如同受訪代表指出,香港核心優勢是「背靠祖國」、國際金融中心、完善的監管機制、有眾多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在缺乏伊斯蘭經濟方面的研究及人才的情况下,香港現在缺乏量身訂做的條件,因此短期內應一邊借調內地的中東地區研究人才,一邊從長考慮如何系統性地培養本地人才。

如判斷在SDGs等領域的競爭力比不上其他國家/地區,香港就應基於自己的「國際創科中心」定位尋找比較優勢。例如香港可考慮在「金磚國家」(BRICS)數字貨幣支付系統上多下工夫,爭取成為推動BRICS國家間數字經濟合作的國際平台。這是因為近年陸續有中東國家加入BRICS,而BRICS因地緣政治原因,正積極通過本國貨幣或數字貨幣做跨國支付,以減少對美元等主要外幣的依賴。香港可憑藉其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及全球金融中心優勢,開拓合作空間。

香港要尋找自己在中東的定位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已與其他金磚國家的中央銀行探討數字貨幣合作前景,以支持該系統的實施。中國的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項目,無疑是先行者,目前亦已在多個城市開展試點計劃。香港金管局素來重視包括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內的金融科技發展,不妨基於這些科技提供合作方案,與中東國家積極開展數字經濟合作。香港既能夠藉此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又可吸引更多資金。

作者林展邦是思哲研究所中東區域研究員,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展邦、李冠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