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票房不佳製作放倉底 人才外流尋創作空間 電影界籲復港創作優勢 加快資助審批

發佈於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後電影票房表現欠佳,加上戲院接連結業,對業界發展增添不明朗因素。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形容,現時業界發展「比冰河時期更嚴重」,由於疫情時的製作存貨未全部上映,加上票房回收不理想,投資者就上映及開拍時間抱持觀望,免成「炮灰」,導致今年很少港產片開拍。《施政報告》即將公布,他建議政府提高資助的審批效率,「政府都不動,怎能期望商界會動」。他稱其他地區製作成本及創作空間較具競爭力,政府要找回在港創作的獨特優勢,才能吸引本地及海外團隊來港創作。

明報記者 施晉宇

首部劇情電影資助申請增四成

文體旅局:需時評審 盡快公布

文體旅局發言人回覆本報表示,第八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去年5月至9月招募,接獲71份合資格申請,較上屆增逾四成,是歷年數量最多;秘書處正按審批機制處理,由於申請眾多,評審時間較長,但已進入最後階段,將盡快公布。

有不願具名的電影幕後稱,一整年無參與新開拍港產片,不少人轉到其他地區參與製作。他相信由於周邊地區工資、場租及物價較低,整體製作成本較低,可聘用更多工作人員,加上題材不受限、演員選擇多,對不少本地從業員具吸引力。然而,本港製作成本高,難回本,拍本地題材亦未必可吸引海外觀眾,投資者開戲相當謹慎,令本地工作機會銳減。他稱按行內推算電影票房需為製作費3倍才能回本,惟不少近年熱門電影僅僅達標,更多是票房慘淡。翻查資料,今年上映《九龍城寨之圍城》製作費約3億元,截至7月本港及內地票房分別錄得逾1億港元及6億元人民幣;去年上映的《金手指》,製作費約3.5億元,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票房逾5.5億港元。

疫後經濟復常不似預期,田啟文分析,本地消費氣氛欠奉,戲院接連結業影響整體票房收益,加上疫情期間積壓多部電影未上映,因此投資者均抱觀望態度,避免急於開新戲,惟他憂「骨牌效應」影響業界發展。據文體旅局資料,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至今共資助24支團隊拍攝電影,資助總計1.2億元。田啟文說,以往計劃每年3月公布結果,但今屆仍未公布。他說情况僅「冰山一角」,建議政府加快資助審批效率,「不是一定要批,但結果如何都盡快公布」。

面對港產片減少開拍,田啟文稱無人會「坐以待斃」,不少業界均尋求其他出路,較熱門地區是台灣、日韓及馬來西亞等,主要由於當地製作成本較低,製作量保持活躍,雖薪酬較在港工作少,但「至少有工開」。他擔心,部分人在外地發展得好就不返港,擔心人才大舉流失,長遠對業界造成傷害。

成本亞洲最貴 選材有顧慮

坊間認為香港創作空間漸收窄,田啟文認為論製作成本,泰國、日本等較本港低,香港幾乎是全亞洲最貴;論創作空間,他以韓國為例指題材不受限,「想拍攝暴力就有暴力,要批評就有批評,要陰謀論就有陰謀論」,在港拍攝反而要顧慮「會否觸犯什麼」,變相減低本港與周邊地區競爭力。他認為不犯法固然是大前提,惟創作本身是反映一件事,引起觀眾共鳴,而非外界放大為「製造矛盾」或「唱衰香港」,他認為本港現處「兩面不討好」狀態,電影創新遇上樽頸位,認為當局需要三思,為港產片重新定位,營造在港創作的獨特氛圍。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七)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