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周日話題:十年的失望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有台灣藝人因為慶祝十一國慶而引起爭議,如此眾說紛紜,無非是因為現實跟大眾的認知和想像出現了落差,對當事人失望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信任錯付的失望。「搵食」當然不是犯法,公眾人物是否值得信任也值得商榷(10年前「張懸」接受「主場新聞」的訪問,提到自己不信任公眾人物的價值,片段近日重新被網民翻出。受訪者早已告別藝名張懸,以「安溥」之名繼續發展,而相關媒體也早已停運,訪問者和受訪者都在不同意義下不復存在),只是隨着時間過去,當我們發現很多曾經見證和相信的人和事都偏離軌道,失望就成為了成長的註腳。

太陽花運動希望過後

10年前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當年運動難得地結局完滿:和平結束、訴求達成,帶來深遠的政治影響;到現在10年過去,回顧這場台灣歷史上其中一次最重要的社會運動,偏偏失望可能是最貼切的總結。無論是從個人層面、政治和政黨層面,甚至兩岸關係來說,都是失望多於希望。

歷時23天的太陽花運動,很多民眾參與其中,也有很多人藉此成為政治人物。台灣幾次重要的社會運動,都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人物,特別是對民進黨來說,社會運動成為了很多人後來從政的第一步。太陽花運動裏面不少領袖,都成為了政治人物,其中最受關注的一位運動指揮林飛帆,在運動結束之後曾到海外留學,2019年加入民進黨成為黨內高層。

政治人物現落差

社運與政黨之間的關係,至少在台灣來說,總是若即若離,甚至長時間保持距離。社會運動圈子裏面,總是強調「主體性」,又怕跟政黨走得太近而被「污名化」,怕政黨奪走社運的純真光環。特別是當年民進黨經過陳水扁8年執政之後,民望跌至低點,社會運動都不想跟民進黨沾上半點關係。即使是太陽花運動,當時以反對服貿、反對國民黨為主軸,但也是對政治制度(包括立法院裏面的所有政黨)的不信任,民進黨作為政黨,自然也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這跟「制度以外」的社會運動都是有根本的分別。因此,即使社運人士加入政黨看似一種傳統,但當中的轉型其實都需要跨越心理關口。

今年4月,台灣有活動紀念太陽花運動10周年,林飛帆上台發言,他說這10年時間,各人都在不同位置擔綱了不同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讓大家失望的地方,所以他跟所有人道歉。究竟失望的地方是什麼、為了什麼而道歉,他沒有說明清楚。但民進黨早在2016年開始執政,而他自己也從昔日站在制度以外,成為了制度的一部分。對大眾來說、對他自己來說,角色轉變本身大概不是失望的原因,而是轉變以後把他自己所相信的價值和方法都限制起來。轉變不止是角色,而是自我,這才是失望的意思、道歉的原因。

如果要數太陽花運動帶來最大的影響,其中之一必定是柯文哲的崛起。柯文哲算不上是太陽花運動的人物,卻是太陽花運動的最大得益者。他在當年年尾舉行的地方選舉,與民進黨合作而一躍成為台北市長。這10年時間,他做了兩屆市長,創辦了台灣民眾黨,年初參加大選親自成為候選人之一,到現在卻因貪污嫌疑而被羈押。或許今天依然有為數不少的支持者,選擇相信柯文哲,但對比當年他初登政壇、以沒有藍綠背景的「政治素人」成為台灣政治的希望,直至去年底他與國民黨過從甚密,後再捲入貪腐醜聞,對他失望的人也變得更多。

無可否認,社運對很多人都帶來改變,但這些改變很多時候都來得短暫,興奮過後打回原形,這種希望之後的失望,就像拋高之後重摔落地,比起從來什麼都沒有發生更令人沮喪和傷痛。

以為政黨制度迎變

除了個人層面,太陽花運動帶來的另一影響,是台灣政黨制度的改變。因為選舉制度的設計,台灣的小政黨從來都沒有多大的生存空間,以前的新黨、親民黨、台聯,一直都給看作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延伸。直至太陽花運動之後,時代力量的出現曾經讓不少台灣人以為政黨制度出現變化,真的有民進黨和國民黨以外的「第三勢力」。但今年初選舉,時代力量在立法院失去所有議席,到月前發表檢討報告,這都意味着時代力量的失敗,而曾經出現過的想像都沒有真正發生。

細看時代力量的發展,其中一個最大問題是黨內的「政治明星」相繼離黨,當中有意見不合而鬧翻,也有捲入政治醜聞。對於小黨的發展,終歸無法脫離政治明星而獨立生存,當政治明星離黨而去,政黨也隨即失去贏取議席的能力。壓垮時代力量的最後一根稻草,自然要數黃國昌的角色,他本身是太陽花運動的領袖之一,後來成為時代力量主席,但去年離黨加入柯文哲的民眾黨。這10年以來,黃國昌的轉變,對其不少支持者來說,那種落差也一樣難以想像和接受。

相比起以上種種短暫的變化,太陽花運動帶來最長遠又持續的影響,就是兩岸關係之間的變化。太陽花運動的主題是反服貿協議,服貿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其中一部分,自太陽花運動之後,服貿協議至今依然擱置,兩岸關係也自始持續冰冷。台灣的社會運動,在2014年前,其實一直避開「中國議題」,即使是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表面上因為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而起,實際上的訴求是抗議「行政濫權」,矛頭都是指向馬英九政府和執法的警察。但到了太陽花運動,經過台灣和大陸在簽訂ECFA、帶來更多的經濟融合之後,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開始成為社會運動的焦點,這是一大變化。

兩岸關係陷惡性循環

太陽花運動另一間接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就是民進黨的起和國民黨的跌。自2016年開始接連贏得大選的民進黨,與馬英九卸任之後就群龍無首的國民黨,成為了台灣政治的一種常態,太陽花運動的發生可以說是兩黨起跌的轉捩點。當兩大政黨的支持度出現如此恆常的差異,最直接的影響是兩岸關係的好壞。一方面,很大程度我們可以解釋這就是民主政治,誰來執政是民意的反映、是人民的選擇。處處與北京對着幹的民進黨能夠執政,代表了得到多數台灣人的支持。

但現實上,民進黨和國民黨在兩岸立場上的不同,意味着台灣的兩岸政策和態度都有明顯的差異,這差異又會直接影響到對岸在處理台灣問題時的態度,多少形成一種互相對抗的惡性循環。台灣政治的最大議題,從來都是兩岸關係,而不論台灣人的兩岸立場是什麼,都必然希望兩岸和平。但現實上,民進黨執政以後,台灣與北京的關係進入惡性循環,溝通交流都不再成為可能的時候,這同樣是令人失望的政治現實。當我們回顧太陽花的10年,在各方面來看,令人遺憾的,是似乎當初的希望,最終都變成很多的失望。

文˙亞然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