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兒言自得:老人成嫩仔

發佈於

【明報專訊】人老了,性格上會愈來愈返老還童,和小孩一樣有時不大聽話,有時頑皮率性,有時更要人家哄。其實老人家愈來愈像小孩,又豈止限於性格,他們的行為以及認知和自理能力,也隨着年齡愈來愈衰退,愈來愈需要別人幫助,最後就像嬰兒一樣,起居飲食活動拉撒睡都完全依賴別人。

前兩天朋友老趙邀請我到他家晚飯。老趙50多歲,算是我的後輩。他遲婚,太太比他年輕10多歲,夫婦倆育有一名只有5個月大的小女兒。中年得掌珠,老趙十分寶貝這個小女兒。他邀約我到他家作客,也是要我為小寶貝檢查身體,並且解說一些兒科問題。整個晚上,老趙夫婦都忙得團團轉,本來晚飯和執拾碗筷都有家傭打點,老趙伉儷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飯談天,但只見他們忙得不可開交,飯前先要為女兒清潔洗澡,吃飯時要輪流接力,除了要哄女兒,還要給她餵吃睡前奶,處理便溺和換尿布,最後女兒累了眼睏,還要為她整理牀鋪,哄她睡覺,待她熟睡後才舒一口氣,可以坐下稍作休息。我留意到,任何照顧女兒的工作,老趙夫婦都親力親為,從不假手家傭,看來為了寶貝女兒,工作得怎樣辛苦對他們來說也是「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了。

照顧兒女是天性 照顧父母則非?

折騰了半天,老趙夫婦終於可以坐下來和我閒話家常。談起寶貝女兒時,夫婦倆臉上總是甜絲絲,話匣子打開了便說個不停,興高采烈地講述了很多有關照顧女兒的趣事和苦與樂,並且說看着女兒長得健健康康,活潑趣致,多辛苦也值得。

我記憶中老趙的媽媽年已80多,丈夫離世後一向和老趙同住,今天晚上卻不見蹤影。我在言談間問候起伯母,老趙夫婦馬上面色變得沉重,說媽媽多年前身體已大不如前,而且性情愈來愈孤僻,並且善忘,常常獨自一人憑窗遠眺喃喃自語,許多時單獨出外,卻忘記怎樣回家。漸漸自己的起居飲食也照顧不了,脾氣開始變得暴躁,喜歡罵人,後來卻變得愈來愈沉默,而且整天躺在牀上,連進食也要傭人餵飼。最要命的,是連大小二便也控制不了,要像嬰兒般穿著紙尿片,還要倚賴別人清理。終於老趙夫婦覺得無法再照顧老人家,女兒誕生前1年把她送進了老人院。初時老趙和太太還常常去老人院探望母親,但後來母親連他們也不認得,每次見到他們都面無表情,也沒有語言交流,就像探望陌生人,令他們覺得意興闌珊;而且女兒出生後太忙碌,近來已很少去探望母親了。

聽完趙氏夫婦的一席話,我不禁想起「老人成嫩仔」這句粵諺。趙老太看來是患了認知障礙症,她的言行舉止,以及自理和認知能力,都倒退回歸到孩提時代的水平。

人口老化,像趙老太一樣的長者愈來愈多,他們對子女或照顧者的倚賴,就像小孩對父母的倚賴一樣。可是父母多樂意照顧孩子,甚至好像老趙夫婦一樣,不願假手於人,為孩子作多大犧牲也覺值得;但樂意照顧父母的子女似乎不多。或許照顧不能自理的成人和照顧小孩的艱辛程度不可同日而語;又或者照顧兒女是天性,是本能,但照顧父母則非。總之原因多的是,要令長者晚年過得幸福,是社會的當務之急。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