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頭看後頭——施政報告如何創造寬鬆融和氣氛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政府正準備新一份施政報告,不少人提了意見,多以經濟和民生為主;涉及政治和社會不暢的較少。雖各種問題可分開處理,但現代化社會已是政治、經濟、社會、民生不可分割。若施政不講民間的政通人和,而只側重在施政安全,只會官民之間情不通、意不達。

忽然記起明代唐寅《嘆世之二》:「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尤其是擁有公權力的一方,不妨嘗試拿出廣闊的氣魄,重啟舒暢民意的系統工程。

(1)先理順融和氣氛的思路

──近日一些現象,有人解讀為「寬鬆」的苗頭。例如:外交部駐港公署官員較多出席外國團體主辦的活動,講述中國政策,解答外界疑問;有關方面邀請駐港使節參觀大灣區和香港文化活動,增加相互了解;外交部駐港公署官員與民主派劉慧卿在公開場合握手,唱好者視為有可能「融冰」;有學者提出包括恢復容許集會的建議;有政黨建議日後立法會選舉增加直選議席……諸如此類,各家各說,或多或少可積累一些寬鬆氣氛,樂見其成。

──但必須看到上述現象只是表層,有些屬於外交層面的「感情投資」和工作需要;握手只是一種社交活動;聽取溫和派意見,不一定會實現,是無傷大雅的包裝。所以必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弄清楚上述行動到底只是策略性的調整(strategic adjustment)?還是政策性的改變(policy change)?前者是皮,不到肉;後者是肉,但是否有骨架支撐,或變成強化骨質的骨髓,甚至是可以承受震動、柔軟和有彈性的骨膠原?這才是首要理順的思路,也是決定日後路向的最重要一環。

──要創造「政治融和的骨膠原」,必須講求大氣候和小氣候。眼前,融和的大氣候不存在,那就不妨從小氣候入手,而且要認識中國政治大小氣候的鬆緊特色,概括為4點:(按反應)易緊難鬆;(按速度)快緊慢鬆;(按程度)多緊少鬆;(按時間)長緊短鬆。所以,官方須有足夠的寬鬆意識和穩定思路,跟着努力嘗試創造小氣候,才可引出融和的大氣候。

(2)政治大小氣候鬆緊的實例

──不妨從近代中國政治事件裏發現令人慨嘆的實例。也許人們已忘記145年前的今天(即1879年10月9日),正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名中央領導人陳獨秀的誕辰。陳獨秀後來被認為有「十宗罪」,還被開除出黨,死後多年仍被貶斥。改革開放後,不少專家、學者、資深黨員(包括元老)從當年原始材料(包括前蘇聯解密檔案)找到陳獨秀被誣陷的事實,努力為他平反,中共高層才像擠牙膏一般,逐步除去「反蘇、反黨、反革命、漢奸、叛徒」等罪名(上述事實詳見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唐寶林的《陳獨秀全傳》,其作品在內地和香港均有出版)。

近年,中共雖然在文藝作品中讓「陳獨秀復活」,看似「恢復名譽」或「間接平反」,但到2021年總結中共百年的時候,仍認為「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中共認為這已「說明黨中央的認識正在不斷向前發展」,其實與歷史真相和黨內外的要求仍有距離。

對本黨創始人尚且如此,皆因中共有其顧慮。內地有黨史專家質疑,不能為陳獨秀翻案,一是因為翻案等於間接否定毛澤東;二是因為陳獨秀反斯大林,為他翻案可能傷及現時的中俄關係。可見,不同年代的中共領導人也被現實需要駕馭,而不能客觀對待歷史。連為老祖宗平反的小氣候也若斷若續,令人在陳獨秀145周年誕辰之際,更感創造大氣候之難。

──再看近代事件。建政初期,奮進融和的氣氛轉眼即逝,其後「反右」和「文革」維持了大約20年的左傾路線。1980年代改革開放,有「第二次解放」之譽,惟1983年就出現「反對精神污染」,胡耀邦等人頂住;然而1986年又出現「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胡翌年也要下台。接任的趙紫陽轉移左風,可惜他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同樣下台。真正開放(包括政治氣候)的時間只有大約10年,此後一直政治收緊至今。

香港特區有《基本法》的特殊條件,在1997至2003年享受了真正的一國兩制,但2004年開始反覆。2010年討論2012年政改方案時曾出現曙光,惟2014年政治矛盾觸發「雨傘運動」,2019年再有「反修例事件」,逐步形成不協調的大氣候,上述實例均證明政治氣候鬆緊的四大特點。

──回顧過去,人們願意一起放下歷史傷痛,但必須先行撫順歷史傷痕,內地如是,香港如是。值得注意的是:現實從來如此,官方主動比民間主動更重要。對於歷史問題(包括錯誤),官方為了維護尊嚴,只會按自己的需要決定改與不改,或小改漸改,惟不會讓外界動搖官方方向。

所以,擁有公權力的官方更要加大力度創造融和的小氣候,才能逐步推動大氣候。否則民間難以推動,只能無感覺地聽着「由治及興」的鈴聲。

(3)施政報告如何創造寬鬆

──若上述思路問題得以解決,那就有很多可為之處。例如言路要一視同仁,不能只向建制派開放,其他人則要在壓力陰影下隱言。官方美其言歡迎意見和批評,但市民自會判斷虛實。進一步說,其實高明的方法是容許甚至鼓勵「敵人」說話,毋須聽到不如意的內容就馬上反駁,這樣更能顯示自己的信心。

對於不受歡迎的外來人士,可以先讓其入境;如有不軌和犯法行為,再以法律處理。總之,「依法懲處」(如果有實據)比「依法拒絕」更高明;按事實後發制人,又比按政策先發制人更有說服力。

對於涉台問題,眼前又有一個創造寬鬆小氣候的契機。由於移到台灣的港人也不少,已出現一些生活和實務性的需要,例如續辦證件之類。大可趁此機會,恢復香港與台灣兩地辦事處的某些功能性的接觸;退一步說,倘半官方機構的接觸也不方便,大可發揮民間性的「協進會」和「策進會」的作用,強調這是方便港人的民生服務。總之,思路通了,辦法陸續有來。

──儘管上述建議眼前未有操作性,但可以醞釀氣氛。稍後公布的施政報告,也可減少強硬和鬥爭語言,甚至承認官方某些不足之處或失誤。這種語言包裝,最近內地官員也學懂了,以退為進、以軟替硬、以柔代剛,方能給人成竹在胸的感覺。

其實,早前的施政報告諮詢活動都是邀請出席的,那時候無邀請「異見人士」出席,已錯過了創造融和小氣候的時機。此話不是「馬後炮」,而是未來仍有很多機會,惟關鍵是「做不做、願不願、敢不敢」的問題。如不抓緊,更難開創日後的氣氛。須知2025年將醞釀2027年政改方案,難道又來一次「臥馬搖鈴空自響」嗎?

──最後,還是要把唐寅的《嘆世之二》全首奉上,各方努力尋求事物的原點和解結方法,放開胸懷,日後的施政報告就容易撰寫了。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