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家群展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生活3年,我逐漸對布魯克林博物館生出一份獨特的感情。每當親友來訪,我常會帶他們去博物館看展,之後再到旁邊綠草如茵的Prospect Park散步。雖然按規模來說,它也算紐約第二大的博物館,但它不像曼哈頓的大都會博物館那樣典雅中帶點高傲,而是多了些自家後院般輕鬆、年輕和多元的氣質。例如,博物館每月的第一個周六會舉辦晚會活動,大家在古典油畫環繞的大廳中聽現場音樂、跳舞、買手工藝品,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今年是布魯克林博物館成立200周年,為此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大型本地藝術家群展The Brooklyn Artists Exhibition,有216人參展。展品媒介多樣,包括繪畫、裝置、纖維藝術、陶藝、視頻和攝影等。展覽於10月初開幕,開幕當晚人潮湧動,還有DJ現場表演,是一場大派對。

本人有幸也有作品入選,展出的是一組用麻線和桑皮紙做的織物《牆》(The Walls, 2024)。兩年前,我偶然認識了1980年代從廣東移民到布魯克林的一家人。當時他們搬家,需要清空地下室的幾千本書,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的。我選了一箱書帶回家,在這兩年的作品中不時用到。這次的展品,就用到了一本莎士比亞戲劇集的中文版和一本國際象棋書裏的一些書頁。中文和英文,棋盤和文字,語言的切換,是所有移民最早需要面對的挑戰。

除了一小部分藝術家為受邀參展,展覽中大部分作品是通過年初博物館發布的公開徵集選出的,申請條件是過去5年在布魯克林居住或者有工作室。共有4000多人申請,匿名評選,最後選出約200件作品。展覽網頁會顯示每名參展人的出生國家、出生年份以及他們在布魯克林居住的時間,可以看出來大家背景多樣,來自世界各地,年齡跨度比較大。

這個群展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藝術家們都生活在布魯克林。展覽沒有強行昇華這一個共同關鍵詞,展覽名很直接,就是「布魯克林藝術家展覽」。儘管常常有人講布魯克林已經今非昔比,普通人能租得起的房子和工作室愈來愈偏,有些人乾脆搬到生活更便宜的皇后區或者新澤西州去了。但它依然確實是紐約藝術家濃度最高的社區之一,一片文化活力的象徵地。

展覽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但鬆散地有一些時代、移民、身分認同以及人類不分時代地域對美的追求。展覽的介紹嘗試給了一個總結:「藝術家的創作探討了在本地和全球範圍內都引起共鳴的主題——移民與記憶、身分與歷史、不確定性與動盪、療癒與歡樂。這些作品共同展現了布魯克林及其藝術家生機勃勃,他們因與這片獨特土地的深厚聯繫和共同熱愛而緊密相連。」

文:林綺晴

(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

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