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邵善波:如何理解中央的「一攬子增量政策」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月底內地三大金融部門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國家的幾個重大金融及經濟措施。隨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以「分析經濟形勢及部署下一步工作」為議題的政治局會議;會後發表了有關經濟對策的詳細論述,反映中央對處理當前嚴峻經濟局面的方向及具體原則。結果是內地及香港股市隨即飈升,死氣沉沉的內地房地產業也有轉向迹象,引起市場一時的興奮及積極回應,叫這些措施為「組合拳」。但更準確說法應該也是「連珠炮」,因為在政治局會議後,國務院新聞辦安排了一連串發布會。看看到目前為止的這些安排,就比較清楚: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股票市場、房地產政策);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經濟形勢及部署下一步工作」會議(整體方向、政策原則);10月8日國家發改委(宏觀政策);10月12日財政部(地方債、地方財政);10月17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房地產政策);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今年前3季國民經濟運行情况)。

但這一連串的具體政策宣示,與市場及社會期望出現極大反差。國內外不少學者及智囊鼓吹的政策,即政府應出手龐大財政政策,卻無出現。記者苦苦追問官員準備推出多少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財政政策,也得不到任何回應。這情况即時引起內地及香港股市出現大幅調整。到目前為止,這兩個市場仍處於方向不明、極不穩定的狀態。關鍵因素就是中國內外市場,特別是金融圈子,對中央政府如何處理國家當前的經濟問題,無法看得清楚。

目前情况非常敏感脆弱

經過3年疫情衝擊後,社會極希望盡快回復正常。但不幸地,隨之而來的是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環球經濟前景未明,負面因素陸續出現;加上內地房地產又出現調整,樓價大幅下落、成交收縮,附帶影響是地方財政出現極大困難,內地經濟普遍不佳。面對這情况,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學者、專家、智囊,包括一些官員,都將問題歸納為「有效需求不足」。大家異口同聲大力鼓吹中國政府應放手大力花錢,以推動內部需求、振興經濟、應付危機;參考2008年先例,建議數量達幾萬到十數萬億元。但目前中央的「連珠炮」對策則完全不是這回事,市場出現迷惑、不安是自然反應。

政府目前面對的是一個非常敏感及脆弱的情况,若處理不當,會有出現大事的可能。

何謂「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應回頭深究這些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情况的普遍共識,即他們對問題診斷的結論:「有效需求不足」是怎樣的一回事。社會上各種需求非常多,特別是如對醫療、教育、養老服務等,並無「不足」問題。這裏的關鍵詞是「有效」,意即很多這些需求並沒有必要條件的支持,這條件就是「錢」。無錢支持的需求就是「無效需求」,在經濟活動中無法體現,使經濟活動內出現所謂「有效需求不足」現象。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問題,也應指出這「不足」是針對生產者而言,是社會上對他們生產的產品及提供的服務的「有效需求」不足,即他們的生意不好、生意難做。但與這情况相關的一個現象是中國民間儲蓄率非常高,接近他們收入一半。雖然中國的財富分配情况非常不均,惟事實上坊間不是無錢,而是很多人有錢但不願意花,或不知道應將錢放在哪裏好。這情况早已是圈子內廣泛的認知,但也沒有好好解決。

西方處理經濟低迷時的理論及手法只有兩個:一是芝加哥學派的「貨幣政策」,惟這手法極其粗糙,無法精準應對問題,低息造成的後果多是資產價格大升,而實體經濟的效益不明;另一個是凱恩斯的「財政政策」,但中國目前情况是坊間的錢太多,無有效途徑發揮其正面作用。

大力派錢非「一攬子增量政策」做法

外國專家鼓吹大力出手財政政策並不出奇,惟中國的經濟學家幾乎全部都跳不出這個思想籠牢,對政府的建議也是大力花錢,這明顯不是中央政府處理這問題的思維及手法。如官員透露的信息反映,原來計劃的4萬多億元財政赤字預算,實際比上年初預算只增加了1000多億元。大力印鈔派錢,不是「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做法。

從新聞發布會透露的信息,很清楚這些政府的舉措不是沒有一點點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但這不是主體。這次政策是以「問題導向」,即政策是瞄準、針對眼前幾個具體問題:房地產、地方財政、股票市場,及其他一些表面及結構性的問題而提出。對這些問題,中央政府早已有一套處理辦法,目前舉措是在原有政策上加大力度、提前執行、加快落實,對一些政策則作優化、完善及補充。因此在新聞發布會上,官員提出的很多措施涉及面很廣,有時很具體、很瑣碎,例如大幅增加各種獎學金。

中央明顯放棄西方理論

但未能提出較完整說法

中央這次處理經濟局面的手法,雖令很多人失望,惟表現出的是臨危不亂,沒有為了「保五」(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而胡亂出招。當然,政策的對與錯、是否有效,目前尚待觀察。但很明顯中央是放棄了西方的經濟學及理論,另搞自己一套。惟另一明顯問題是,中央對這套做法未能提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及說法。

雖多年前國家已強調經濟發展不應單以經濟總量、GDP增長為唯一標準,但實際上這方面的變化並不大。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提出,應該以人民生活情况是否得到改善作為經濟政策表現的基本標準,不應單以經濟總量增加的快慢為唯一政策成敗標準。他的說法值得我們參考。中央這次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是否成功,主要應看房地產、地方財政、地方債問題能否得到解決。至於股票市場,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看會否不斷上升,而是經過10多年的僵化能否再次活起來。

作者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邵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