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郭瑛琦、葉兆輝、林子美:香港貧窮分佈的時空變化——從2016到2021年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是一個發達而富庶的城市,但我們的貧窮問題仍然存在。在這樣一個物質豐富的城市,社會有資源和有能力扶助弱勢社群、促進社會共融。

自2013年香港政府公布貧窮線以來,本港貧窮情况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年政府的施政報告對怎樣有效解決貧窮問題,着墨不多。然而在制訂解決貧窮問題的政策過程中,涉及的幾個重要問題是:貧窮人口分佈於何處?是否聚焦於特定區域?與貧窮相關的因素,是否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制訂減貧政策時需要考慮的重要議題。筆者在此提出相應的減貧策略,而為了最有效率地分配和利用社會資源,深入了解貧窮的時空分佈變化是必要的。

由於本港18個區議會分區的地理範圍過於廣闊,並不能很好地體現貧窮的空間分佈狀况,因此我們應用2016年和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以更小的地理分區研究貧窮之地理分佈。

2016年的普查數據包含1622個街段,2021年的普查數據包含了1721個街段。由於兩年的街段數量不同,為了比較兩年數據的時空變化,我們將兩年空間數據疊加,創建了可將兩年空間街段邊界一致化的新邊界,共覆蓋2084個街段。我們以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低於中位數一半定義為貧窮住戶,作為推算標準。雖然本地政府對這定義有保留,但對於我們追蹤貧窮的轉變,用同一個定義去檢測改變,已能夠滿足研究課題的要求。何况,任何標準都有局限。

2016年和2021年的貧窮空間分佈如附圖所示,全港街段平均貧窮率為18.22%(2016年)及18.42%(2021年)。由於普查資料中,對住戶收入的定義與官方制定貧窮線的住戶收入定義有些許差異,除了就業及其他現金收入,還包含了福利收入,所以計算出的整體貧窮率應比實際政府定義下的為低。官方的貧窮率(政策介入前)是19.9%(2016年)和23.6%(2020年)。

貧窮聚集的時空分佈變化

我們首先對2016和2021年的貧窮空間分佈作「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發現莫蘭指數(Moran’s I)在5年間有降低趨勢——從2016年的0.149降至2021年的0.121,即貧窮的空間聚焦性變小,呈現空間擴散趨勢。以往貧窮的地區,例如新界西北呈現改善的情况;但九龍的深水埗和觀塘舊區,則出現惡化。並且隨着人口增長,各區都面對不同程度的人口老化和住戶人數減少,貧窮呈現的地域分佈也擴散到不同地區。

我們將香港街段的5年貧窮率變化, 與街段的社會經濟相關因子的變化,做空間相關性分析時發現,貧窮率變化與街段內低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低技術工作人口比例、單親家庭比例、長者比例、失業人口比例及內地新移民家庭比例的變化,是高度相關。可見貧窮率的變化,同時也伴隨多維度的社會經濟弱勢因子變化。因此,要扶助貧窮社區,在有整體之關照和策略的同時,也需針對特定人群及特定地區的不同精準扶貧策略。

貧窮聚集的時空分佈變化因子

我們應用「地理加權迴歸模型」,分析5年間貧窮率變化的空間相關因子;因子包括5年內街段低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低技術工作人口比例、長者比例、單親家庭比例、失業人口比例、內地新移民比例的變化。

我們發現,「單親家庭」、「內地新移民」、「失業」、「長者」是某一些特定地區的貧窮變化因子。例如,單親家庭是屯門區貧窮變化的主要相關因子;與內地新移民相關的貧窮變化率主要聚集在北區;失業在新界較南部及沙田周圍地區是貧窮變化率的顯著相關因子;在屯門區的貧窮變化率,與長者顯著相關;而低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低技術工作人口比例因子,在全港貧窮率變化中都是較顯著的普遍相關因子。

制訂針對性的減貧策略

針對不同地區的貧窮聚集變化特徵,採取不同減貧策略,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例如,對於伴隨長者增加為顯著因子的地區,長者津貼的助益較大,更應探討如何利用和釋放社區資源,提高該區的長者健康年齡、勞動參與等。本地長者的勞動參與率,跟其他國家/地區相比為低;發揮長者的能動性和「活動老齡」,都是重要課題。

對於新移民為主要貧窮增加率相關因子的地區,應創建更多的社會融合輔助服務,提供更多諮詢和職業培訓,協助新移民融入社區與就業。對於失業為主要貧窮因子的地區,則可以考慮創造更多本區的工作職缺,推動就業;同時也可採取交通津貼方式,促進當區居民外出就業。

對於單親家庭為主要貧窮增長因子的地區,較適合以津貼形式給予扶助。另外,由於考慮到單親家庭的父或母外出工作較困難,也可通過創造更多兼職工作機會增加他們的就業,或透過提升社區的兒童看護服務,促進單親家庭的父或母外出就業。

整體而言,我們發現本港貧窮分佈在2016到2021年的5年間,呈現出空間分散趨勢:在一些原來非典型貧窮聚集區的地段,出現零散的小範圍貧窮聚集;且貧窮率的時空變化亦伴隨着顯著的經濟社會因子特徵,在不同街段呈現出不同特徵。

探索貧窮的時空分佈及相關因子,對於制訂切合社區特性的減貧策略及有效分配資源,有重要意義。地理空間分析技術可以具體呈現貧窮的地理分佈,以及深入探究貧窮分佈的成因,是我們開展香港貧窮研究與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我們在此感謝政府統計處和地政總署提供數據,及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有關研究。

作者郭瑛琦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林子美是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分析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瑛琦、葉兆輝、林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