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不止是「旅客需要」——談施政報告的穆斯林措施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消息稱預計2028年全球有2.5億穆斯林旅客,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希望「開拓中東和東盟旅客客源」,推動社會各界提升相關旅遊配套,例如於機場和鼓勵的士車隊提供阿拉伯語服務、整合清真食品餐廳名單、鼓勵商業機構如酒店提供禮拜設施等。

「迪拜王子來港會餓死」

區區欣賞特區政府終於看見穆斯林旅客的需要,但又有所感:一是香港素來有不少穆斯林群體,其文化習俗過去一向未得到正視,如今卻因為經濟效益才突然由政府提出配套;二是除了硬件,我們對多元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嗎?

早前在網上有一個小風波:一名巴裔港人網友與其他華裔港人網友就公眾對穆斯林的歧見爭執,其中一點是本地清真食品供應不足,穆斯林只可以吃「清真」食物,即符合伊斯蘭教規的食品,如指定的屠宰方法、禁食豬肉和酒精等。巴裔網友接受網台訪問時笑指,因為香港清真餐廳不多,「迪拜王子不來港投資,係因為會餓死」。

民以食為天。接待旅客也好,服務本地穆斯林社群也好,今年施政報告建議「整合提供清真食品的餐廳名單」,民間也會做,不需等政府處理。反而具體的硬件和措施,例如政府能否協助食肆採購清真肉類?如何擴充貨源和減低成本?能否要求本地食肆和小食店增加食物標籤,列明是否有豬肉成分?在狹窄的本地餐廳,如何設計廚房和安排廚具,以烹製清真食品?同時,在公營機構和一些場所,比如大學、酒店、商務和展覽場地等,是否有素食餐廳和清真餐廳,或至少有純素或清真菜單選擇?

除了食之外,施政報告建議酒店提供禮拜設施。這能否擴及旅客在日間出入的地方,例如商廈、商場、旅遊景點等?有沒有其他設施需要增加?政府應該趁此機會,全面檢視和更新。

推動對多元族群的認識

不幸地,公眾談到穆斯林群體,時常與恐怖主義掛鈎;或總有「口痕」網友形容穆斯林為「炸彈人」、凡有色人種就是「假難民」、以粗口代稱巴基斯坦等,常有歧視。去年法庭就有一宗案件:一名印傭被僱主禁止穿著罩袍外出,又指其在僱主家中祈禱「嚇死」八旬僱主;外傭入禀區域法院指僱主違反《種族歧視條例》,案件尚待審訊。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本地人口中有91.6%為華人,其餘屬其他族裔。不少華裔港人一向較少與少數族裔接觸,大家自成一角。一些華裔港人不止對穆斯林社群,對華人以外的其他族群也不太認識。回想我們的日常生活,除了偶爾去重慶大廈吃咖喱,或向外賣員領取外賣之外,可能都傾向避免與白人以外的少數族裔接觸;不少僱主更傾向不聘請南亞裔港人,亦不理解穆斯林僱員的宗教需要。

施政報告中提及要做好旅遊業人員培訓,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提高整個社會對多元族群的認識。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有做好對穆斯林和不同族群文化的認識嗎?有沒有鼓勵學生認識不同宗教、接觸不同族裔?特別在近年國家強調發展與東盟、「一帶一路」等國家的關係時,教育如何讓我們更了解我們的亞非拉兄弟,及以穆斯林為主的新疆同胞?課程是否要進一步改革?職場上,各行業的人事政策是否要更新?公司有沒有需要增設其他硬件配套?更多事情值得討論。

我們不應只是談旅客需要。認識穆斯林群體、認識多元族群、改善各種配套等,可以是為了本地的少數族裔市民服務,也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責任。經濟可以作為契機,但思維要有更根本的改變。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