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范寧:加強社區藥房角色 成為發展基層醫療跳板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公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重點之一為深化醫療體系改革,其中包括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的多項措施。筆者樂於見到政府回應各民間團體多年來的訴求,投入更多資源於基層醫療,是正確方向。不過,施政報告未詳細闡述如何具體執行各項措施;而政策能否奏效,卻往往繫於措施的定位是否準確,以及執行細節能否配合。

基層醫療「治未病」 有助減公營系統壓力

近年香港已出現長期病患者偏多和漸趨年輕化的情况,都市人普遍有「亞健康」狀况,很多患上傷風感冒、血壓及血糖不穩定、長期痛症、長期頭暈、輕症肚屙或腸胃不適、慢性氣管敏感(包括鼻敏感)和久咳狀况的市民,往往因找不到適切的第一線醫療服務,而會前往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甚至急症室求診。這不單令前線醫療人員面對極大的服務需求,病人的診治也很可能會延誤,他們的照顧者亦要承受沉重壓力。

因此,基層醫療發展應採用「治未病」概念,並且讓包括藥劑師在內的各種醫療專業人士與社會服務專業合作,發揮所長,由善用藥物開始,到建立市民有管理自己健康的信心和能力,與身邊人一同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這進路不單對市民重要,也有助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沉重壓力。

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是施政報告提出的社區藥房計劃。社區藥房除了一如施政報告所說,提供「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之外,更可成為發展基層醫療的重要跳板。這有賴政府在推行計劃時發揮想像力,同時汲取世界各地和本地民間團體的經驗,令政策得以發揮最大效用。

社區藥劑師功能遠超配藥

目前普羅大眾對社區藥房認識不深,一般只視作購買廉宜藥物和保健品的地方。其實,社區藥房除了滿足這方面的需求,藥房內的藥劑師還可以充當「社區藥劑師」和「家庭藥劑師」角色,讓社區內的基層市民得到較佳的醫療照顧,防患於未然。他們的功能遠遠超越配藥,同時擅長評估病情以至健康和疾病管理。目前藥劑師課程內容廣泛,疾病知識涵蓋心臟病、骨質疏鬆、肝腎疾病等,同時須具備「醫社合作」、健康篩查等基層醫療相關知識。

以在葵涌區營運了超過5年的醫護行社區藥房為例,服務包括為區內居民(例如上文提及的各類病患者)提供藥物諮詢服務,了解他們的健康狀况和需要,然後給予藥物、疾病管理和健康資訊;為病人控制病情後,若病情仍有需要,社區藥劑師會協助與醫生或相關醫療機構溝通,或轉介和分流至其他醫療機構,從而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社區藥劑師也可以作為病人與醫生之間的溝通橋樑,只要病人出示由藥劑師撰寫的醫療及配藥紀錄,就能夠在短時間內與醫生準確溝通,方便醫生診症。

冀政府盡快勾劃藍圖

就像歐美多個地方,社區藥房在港也可以成為整個醫療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我們明白,要實踐這個目標需要長時間規劃,當中牽涉政策支援、資源調撥、統一系統、培訓和資訊流通等,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期望政府可以盡快勾劃這方面的長期藍圖。

作者是醫護行者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范寧]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