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月明:郵輪碼頭僅上落客又何必建在啟德

發佈於

【明報文章】啟德郵輪碼頭坐落香港市中心,是專為停泊大型郵輪而興建的基建設施,啟用至今已12年之久。其間雖遭遇突發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但國際郵輪協會表示2023年全球郵輪乘客數量已超過2019年水平,郵輪行業迅速反彈。近期卻有報道指出今年抵港郵輪數目遠低於新加坡,亦有相關協會撤離,對於香港是否有把握到相關復蘇機遇,仍值得商榷。

近日,筆者在立法會上提出有關發展郵輪旅遊的口頭質詢,包括政府短、中、長期的郵輪業發展計劃及如何提升啟德碼頭的旅遊經濟影響力。局方的答覆不乏亮點,例如把握內地與郵輪相關政策所帶來的新機遇,藉國家實施外國旅遊團乘坐郵輪入境免簽政策,推動郵輪公司開拓更多香港─內地航線。但根本而言,仍缺乏香港如何發展為亞洲郵輪樞紐、香港郵輪業如何配合旅遊業的整體路徑規劃,這與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將在2024上半年公布卻至今還未有消息的郵輪旅遊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息息相關。

為何放棄海運碼頭寶貴經驗?

事實上,啟德郵輪碼頭過往一直都有爭議。例如疫情前數年間有不少議員都關注啟德碼頭的使用率和經濟效益。包括筆者,大家關注的重點是,佔據寶貴土地的碼頭在建成後,如何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如今政府打造機場城市,不也正是希望就近發揮航空樞紐的影響力嗎?過往局方回應啟德郵輪碼頭的設計及運作安排以郵輪業務為先,主要為接待郵輪及在短時內處理大量旅客。如今仍是相同論調,表示碼頭定位是基建設施,而非商場,更不可以為了利用碼頭而影響郵輪旅遊業的發展。啟德碼頭的重要性不僅是造價高昂,更是10多年來這塊寶貴土地是否有所善用。如果僅用作上落旅客,為何碼頭不建在沙頭角?為何政府的思維會放棄過去幾十年海運碼頭得來的寶貴經驗?淪為一個僅供出入境的基建定位?

停泊次數遜預期 基本功能亦難發揮

質詢前夕,筆者再前去啟德碼頭考察。筆者見到,僅有一名工作人員的候船大堂;見到招待來自菲律賓、海南、深圳等地旅行團就餐的宴會廳;見到大多是周邊工地工友光顧兩餸飯的餐廳,營運的店舖五隻手指就能數晒,無不反映啟德郵輪碼頭、乃至香港郵輪業的頹勢。政府當年在計劃興建啟德碼頭時,曾推算2023年香港整體的郵輪停泊次數將達181至258次,而2023年全港郵輪碼頭實際停泊數字是164,2024年預計是150,甚至不及當年預期。結果自然是全年不足一半時日才有郵輪來港,碼頭的基本功能都難以發揮,淪為媒體口中的「死城」。

打造郵輪母港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因郵輪公司會提前一年以上安排好船期,如今香港政府再作努力,也無法改變短期表現。而碼頭空閒時雖會開放預約來作為活動場地,在2013至2019年間,每年舉辦活動次數4至20次不等,活動日數也是30至61天不等,並非恆常化項目也不穩定,沒有真正善用空間。

倡增碼頭其他功能 善用周邊空間

因此,筆者建議適當增加啟德碼頭的其他功能,如在啟德碼頭設立神舟火箭模型,或者請求中央派出航空母艦或軍艦訪問碼頭,說好中國故事。同時善用碼頭及周邊空間,如參考日本成熟經驗,可開設outlet,或特色體育場館等娛樂活動設施,不但讓靠岸的旅客有新選擇,亦吸引香港居民前來遊玩消費活躍氣氛,打造為一個旅遊打卡點。

過去海運碼頭為香港建立了良好的郵輪碼頭氣氛和配套經驗,筆者相信啟德碼頭的初衷一定是希望郵輪旅遊能助力香港旅遊業發展,讓旅客一下船就能去到香港各處景點,領略香港魅力,而非僅是一個「過客」。而碼頭作為第一站,目前各類配套極度缺乏,包括附屬商業、交通等,未能真正發揮其經濟效益。政府應主動作為,主動出擊,而非責任轉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貴州省政協常委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月明]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