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賀錦麗臨危受命 難脫拜登陰影

【明報專訊】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距離大選不足4個月臨危受命,接替民望低迷的總統拜登迎戰共和黨代表、前總統特朗普。縱然她在競選期間多次強調自己上台並非拜登政府的延續,但至今其政策主張始終沒有充分顯露個人風格和及與拜登的具體不同,未能擺脫拜登影子,被共和黨譏諷為「拜登2.0」。近月她已與拜登保持距離,不邀對方為選舉活動站台,但日前卻受拜登「垃圾門」口誤所累,遭特朗普借勢攻擊。
明報國際組
自塑推動變革 外交未見新意
7月「頂替」拜登出選的賀錦麗,在9月的電視辯論中,就美國經濟、墮胎、移民、戰爭和控槍等問題跟特朗普交鋒,檢控官出身的她表現明顯勝過拜登6月電視辯論時。不過,她擔任副總統初期表現平平,獲拜登授命領導解決美墨邊境偷渡問題,即使她努力會晤拉丁美洲多國領導人,偷渡人數不減反增,被特朗普批評是「失敗的邊境沙皇」。
賀錦麗嘗試自塑為變革推動者,上月接受保守派霍士新聞專訪,藉機澄清「不會延續拜登的施政」,強調任期內將帶來「全新的想法」。不過,競選期間她主力以維護墮胎權為政綱核心,在外交等政策上未能展示與拜登有何不同,反見其不少政策主張不是承襲現行政策便是只屬微調,例如提出低於拜登所推動的資本利得稅加幅。
近月,賀錦麗刻意與拜登保持距離,沒邀對方一起公開拉票,避免這名不受歡迎的總統惹選民反感。惟上周二拜登向拉美裔拉票時,不但未能就特朗普競選集會發言者「垃圾島」言論為賀錦麗「助攻」,反而「幫倒忙」,失言開罪特朗普支持者,不僅掩蓋大眾對當晚賀錦麗重要競選演說的關注,還逼得她在要最後衝刺階段分心平息風波。民主黨策略家羅查(Chuck Rocha)表示,賀錦麗跟拜登保持距離是明智之舉,「她想要翻開新一頁……她必須擺脫他(拜登)的陰影走自己的路。她和特朗普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為變革的推動者。如果他(拜登)在身邊,你就無法做到」。
刻意與拜登保持距離 沒邀拉票
賀錦麗1964年生於加州奧克蘭,其母是印度裔的乳癌研究員,父親是來自牙買加的經濟學教授。她因種族背景和女性身分,屢次締造美國歷史,包括成為美國史上首名有黑人和印度人血統的女副總統,其背景也為她贏得不少黑人、印度等南亞裔和女性選民的支持。她2003年競選三藩市地方檢察長時為拉近與華人的距離,接受知名華人僑領蘇錫芬為她所起的中文名字「賀錦麗」,開創當地公職候選人取中文名之風。
被視為民主黨後起之秀的賀錦麗,從1990年任加州阿拉梅達縣副地方檢察官開始,以檢控黑幫暴力、販毒、性暴力罪案博得強硬聲譽,當選加州檢察總長後更展現政治獨立性,2012年獲邀為奧巴馬角逐總統連任首次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演說。她2016年競逐聯邦參議員,主張移民和刑事司法改革、提高最低工資、保護婦女生育權,結果輕鬆當選。然而她參加2020年大選黨內總統提名時,卻因未能有效闡明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綱,得不到足夠支持,最終退選。
(2024美國大選 選前倒數篇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