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北辰:新界西北鐵路項目迫在眉睫 舊模式成事遙遙無期

【明報文章】運輸及物流局有新局長上任,千頭萬緒等候解決,鐵路發展就是重中之重。現時港鐵已經動工的項目,包括東涌線延線、小蠔灣站、屯門南延線、古洞站、洪水橋站,涉及超過1000億元成本。政府一貫做法是以「鐵路加物業」的方式發展去補貼項目成本,即把同等市值的土地給予港鐵,讓其慢慢套現以支付工程費用。但地價波動,難以掌握要多少年完成這個過程。何况港鐵市值1700億元,竟然持有市值1000億元的土地。
再看看已經排上日程的項目——南港島線西段造價約300億元,北環線造價1000億元,而我們實政圓桌最關注的跨海鐵路,由屯門南、洪水橋經小欖、大嶼山人工島連接港島西,造價預估1700億元。
「鐵路加物業」 此路不通
洪水橋、屯門第16區將會有30幾萬新增人口,所以這條跨海鐵路必須在2036年前投入服務,否則早上繁忙時段,元朗及錦田居民將來難以乘搭屯馬線出市區。以此計算,其實今天已經要動工,可是仍然只聞樓梯響。
這3個在日程上的項目,總造價大約3000億元,港鐵應該如何融資呢?靠「鐵路加物業」根本此路不通,港鐵舉債亦不可行;政府發行債券是出路之一。
我曾就此質詢政府,會否為興建鐵路的龐大支出發債。可惜政府仍然認為港鐵可以土地轉化為物業、物業轉化為資金,完全沒有考慮時間緊迫和難度。再三追問之下,官員始終是一句「行之有效」,以舊方法應對新局面,150萬屯門及元朗居民在2036年可以使用第五條跨海鐵路,是一個奢望!
公私合作模式 壓縮時間和成本
除了政府發債提供資金,我認為應該藉此機會,在香港推行公私合作鐵路發展模式。雖然這模式在香港是新事物,但事實上港鐵在內地和澳洲對此都有相當經驗——由政府自己負責開山闢路等土木建設,港鐵只負責供電及信號系統、其他機電配套、列車、路軌等相關工程。
這個模式有以下優點:第一是快,由政府自己興建土木部分,不用額外審批程序,亦駕輕就熟、提速提效,當然時間就是金錢,省了時間也是省了成本;第二是政府招標興建,變相引入競爭,同樣可以起減低成本的作用。
港鐵專注鐵路系統相關工程,融資規模會縮減,估計只佔總成本的三至四成。假如政府這部分仍舊使用撥地模式,港鐵套現的規模和難度亦會大幅降低。而公私各司其職,在效率、安全方面皆有好處。重申一點:屯門及元朗將會有大量人口遷入,在時間和成本雙重壓力下,這種公私合作鐵路發展模式是最佳出路。
作者是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北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