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DeepSeek熱」的冷思考

【明報文章】乙巳蛇年春節,DeepSeek成為太平洋兩岸的熱門話題。於中國這邊而言,一名剛與總理座談的私募基金創始人,領導本土科技團隊打敗美國矽谷「高富帥」精英,在中美戰略博弈尤其是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委實是一份既政治正確又滿足國人民族自豪感的新年大禮包。而在大洋彼岸,從起初的驚詫讚賞到質疑抄襲,再到調查、禁用,美國的反應似乎更為這齣新春大戲增添了氣急敗壞的反派演繹。
筆者不是專業技術出身,難以判斷DeepSeek的算法創新究竟如何,只能以常識角度來分析。若確如DeepSeek所披露的信息,能夠以不到600萬美元的訓練成本,實現不遜於OpenAI斥資近1億美元訓練的ChatGPT的性能,着實是一個令人驚艷的科技創新,其背後至少蘊含3個底層邏輯:一是開發先進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並不一定需要巨額資本和大量基礎設施(例如晶片和算力);二是美國迄今對華AI和半導體出口限制政策並不成功;三是又一次證明「中國製造」的低成本、高性能,已經從製造業延伸到高科技產業。
不宜過於自信 不必妄自菲薄
當前,圍繞DeepSeek最關鍵的議題是:中國的AI技術乃至在高科技領域,是否已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有的觀點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已經是無可爭議的「G2」;也有觀點認為,美國長於創新(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中國擅於應用(實現「從2到N」的普及)。筆者仍從常識角度來看:無論是經濟、金融、軍事還是科技,中國目前整體上仍處於「比下有餘、比上不足」的階段,既不宜過於自信,也不必妄自菲薄。若要判斷中國的AI技術是否已經趕超美國,還需要更多類似DeepSeek的公司。
至於農曆除夕前夜,以Nvidia為代表的美國科技股市值大蒸發,與其歸責於DeepSeek這個誘因,不如說是全球投資者對AI金融泡沫的失望。最近幾年,生成式AI是資本市場上獨領風騷的造富神話,自ChatGPT引爆AI狂潮以來,生產高端GPU(圖像處理器)的Nvidia在兩年內市值狂飈超過3萬億美元。然而,儘管ChatGPT、Sora等AI產品令人驚艷,但如果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難以實現商業化普及,投資者難免會質疑加州這些科創公司在AI數據中心投資的數千億美元,究竟能有多大回報。Nvidia最近半年的股價起伏,就已經說明了投資者的擔心——金子沒淘到,只有賣鏟子的賺了錢。
倘以國安為名行不正當競爭 未來或有「AI難民」
頂級的科技競爭,容不得弄虛作假。在美國資本市場上,虛高的泡沫終會被戳破,在中國也不會例外。DeepSeek引人矚目,並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家中國AI公司。與美國一樣,中國也有不少靠資本投入、算力堆砌的AI大公司,同樣是成本居高不下,然技術不算領先,用戶感知也差。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DeepSeek是一個類似OpenAI早期階段的AI實驗室,它以完全依靠中國本土人才為傲,也採用了常見於美國科技中心的文化。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都需要這樣的公司;而這種公司,既不是被補貼出來的,也不是被保護出來的,更不是管制出來的。
其實,DeepSeek給AI行業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極致的性價比和開源。前者從較低端晶片中擠出更高性能,使AI大模型開發不再只是有錢人的遊戲,將加速AI的商業開發和普及,也有利於全球科技平權、縮小AI鴻溝。後者則更有可能做到真正open的AI。畢竟AI治理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就算有一些政治人物和科技公司以國家安全為名,行不正當競爭之實,也未嘗不可能出現像「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那樣的「AI refugee」。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