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洪雯:欲擺脫財赤困境 香港須推行深層次改革(五)

【明報文章】扶助基層的最好方式,是為他們「托底」的同時,發揮「台階」功能,協助部分有條件的人向上流動,脫離對福利的依賴,甚至成為中產;而不是讓他們為了多一點福利而留在基層。
福利支出快速上升
勞動參與率卻續降
在政府各項經常支出中,飈升最快的是社會福利經常開支,從1997/98年度約200億元,升至2024/25年度1200億元(預算),回歸以來增長了500%,而這還不包括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非經常福利支出,及包含在房屋、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其他福利支出。尤其是過去5年,我們的福利經常開支增加逾五成,年均增速達9.3%。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有關支出的增速會進一步加快,今年預計增長逾10%,遠遠拋離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的將政府支出增長控制在年均2.2%的目標。
不可否認,伴隨着福利開支快速膨脹,社會福利水平得到提升,本港貧窮率和貧窮人口(以相對貧窮概念來計算)在政策介入後有所下降,證明我們的福利體系在扶貧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值得肯定。
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國際還是本地的各種「幸福指數」調查,香港市民的幸福感這些年不但未見提升,更見下降,而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LFPR)更是隨着福利開支的一路上升而持續下跌,從1984年66.5%,下跌至去年尾的56.9%,跌幅近10個百分點,目前比新加坡、內地、澳門等經濟體低約10個百分點,比日本這個超級老齡化社會還要低6.6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本港愈來愈多正處於勞動年齡、健全且家中並無需要受照顧者的市民退出勞動市場。超低的LFPR,代表社會中被動依靠其他人撫養或依賴社會福利的人愈來愈多,社會負擔愈來愈重,也是本地勞動人口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便是站在有能力工作卻依賴福利的市民角度看,這也並非好事——畢竟,人需有適度的社會和勞動參與度,才能獲得更高幸福感,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福利應兼顧雙重功能
可見福利開支愈高,不代表社會愈有活力、人民愈幸福。我認為,福利政策需有適切目標和邏輯:
一方面,福利是為市民「托底」的社會安全網,令有困難、有需要的市民能有基本及有尊嚴的生活條件——畢竟,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好福利、改善其生活,是文明社會的共同價值,也是道德高地,我全心全意支持。
但另一方面,福利亦應具「台階」功能,讓「老弱病殘幼」以外的、具備自立條件的市民,既能在面對困難時有所依靠,又能藉福利台階一步一步向上走,最終脫離對福利的依賴,甚至實現向上階層流動。若未經精心的政策設計,簡單盲目的福利有可能失去「台階」功能,開支膨脹的同時,卻未能使有能力的市民向上流動,真正改善其生活,反而導致基層坐大、社會活力下降。
總體來看,福利的上述兩個功能缺一不可。惟現實是我們很看重福利的「托底」功能,對福利應有的「台階」功能卻未有足夠重視,以致本港LFPR嚴重低於周邊經濟體,愈來愈多正處於勞動年齡、健全且家中並無受照顧者的市民退出勞動市場。
公平地說,過去10多年香港社會福利快速增加,一定原因是社會長期處於政治對立狀態,政府不得不通過增加福利來換取市民支持;而且有數年政府錄得大額盈餘,的確有條件擴大福利。但公共財政的特徵是「收入多波動,支出欠彈性」,經濟表現不斷波動,千億賣地收入不是年年有;而福利易放難收,政府要縮減恒常現金開支極為困難。
的確,政府過往增加某些福利時,並未周全考慮對公共財政的長遠影響及逆境時的情况,致今日開支迅猛增加,財政難以招架。
而今時今日,香港大的政治問題已得到解決,反對陣營已無力裹挾民意,我們有條件理性地檢討福利思路和邏輯,兼顧福利的「托底」和「台階」雙重功能。我認為整體方向不是簡單、一刀切地縮減福利開支,而是更好應用資源,加強對「老弱病殘幼」及照顧者的「托底」支援,同時協助有條件自立的市民脫離依賴福利,使資源用得其所。
並非一刀切縮減福利
是更好實現台階功能
在實現福利的「台階」功能方面,有很多好案例可供香港參考。早前,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了一個故事。她的朋友移民新加坡後,並未出去工作;沒多久,當地福利部門約見她,提出若她出去工作,政府將提供額外補貼給她。她回覆說自己經濟狀况良好,不需公帑補貼。官員卻回答,這個補貼是獎勵她出來工作、為當地貢獻,與她的經濟狀况無關。
星洲這個思路令我頗為震驚——在香港,愈「躺平」就愈多福利,星洲卻用福利來獎勵努力工作、為社會貢獻的人;而給弱勢群體的福利,往往設嚴格的收入和時間限制(如新加坡公租房只可租住兩年)。正因這樣的福利和房屋體系,新加坡LFPR比香港高出近12個百分點,在區內領先。
參考各種案例,我建議特區政府從「push」(推動)和「pull」(拉動)兩方面加強福利的「台階」功能,推動有條件的市民自立。
現時香港失業率只有3%,整體處於勞工不足狀態,未來勞動力短缺狀况還會加劇,而我們的LFPR如此低,在引入外來人力時,更應充分發掘本地勞動潛力,推動更多處於勞動年齡、健全且家中沒有任何需受照顧成員的人就業。從今年10月起,政府會要求15至59歲的健全失業綜援受助人,每周參與營辦機構安排的無償工作一小時,直至找到有薪工作或重返主流教育,違者將被扣綜援金。我認為這一push舉措邁出了積極的第一步,值得繼續探索、推進。
目前綜援制度下設有自力更生支援計劃,由政府委託社福機構協助勞動年齡的健全失業綜援者再就業。該計劃每年服務開支約1.6億元,但每年通過計劃成功就業而脫離綜援網的,卻只有寥寥數百人(如2023年4至12月合共388人),平均每人每年服務費用高達約40萬元,比每年綜援金額還要高!有關計劃理應盡快檢討,提升服務效率。
此外,據了解,有綜援家庭不允許其成年子女外出工作,原因是子女收入會影響整個家庭綜援總金額;或是正在領取公共福利金的長者,擔心參與勞動後影響其領取的福利金,以致本港長者LFPR嚴重低於周邊經濟體。我建議對此實行優化,提供適當彈性,鼓勵綜援家庭的成年人口和長者投入勞動市場。
在pull方面,可提供誘因,拉動有工作能力的基層市民自立。譬如對某些既非長者又非照顧者的健全市民,可加強各類再培訓或工作配對服務;或加強針對照顧者的支援,協助其出來工作。
在這些方面增加投入,會帶來長遠回報。去年7月政府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鼓勵40歲或以上、連續3個月或以上沒有從事任何獲酬工作的市民投入勞動市場;若連續完成全職工作滿一定時間,可獲1萬至2萬元津貼。這一政策通過經濟激勵,為重投勞動市場的中高齡者提供津貼,正正體現了福利邏輯的轉變——從愈「躺平」福利愈多,轉向獎勵改變和自立,可進一步釋放本地勞動力,同樣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進。
另外,對任何新增或提高福利的建議,均需評估未來對公共財政的長久影響,納入考慮經濟低潮期政府的收入波動、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審慎為之。
漸進改革福利體系
減緩福利開支膨脹
總結而言,我認為,搭建台階、讓願意努力的市民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走,是香港社會縮短貧富差距、構建以中產為主體的橄欖形社會的核心途徑;而除了房屋和就業台階,福利亦是重要台階之一。
我建議理性、漸進檢討我們的福利思路和邏輯,以10年為期推行改革,兼顧福利的「托底」和「台階」雙重功能,使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更好支援,同時協助有能力、有條件的市民自立,擺脫依賴福利,既增加經濟動力,又減緩支出膨脹速度,減輕下一代負擔。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