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灣區熱搜:南沙14村「零的突破」 人均獲791元

發佈於

【明報專訊】廣州現有約1300個經濟聯社,是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廣州農村股份經濟合作改革以來,由行政機構如村委會成立的經營組織,具有法人地位,負責村集體資產的投資管理及分紅事宜。不過這些經濟聯社「貧富懸殊」嚴重,並非條條村都能做「土豪」,南沙便有14條村多年來「零分紅」,至去年方取得突破。

盤活空置物業建停車場 辦農業文旅

去年7月,南沙首次將全面消除「零分紅村」作為重點工作,核定14條村44個生產隊為「零分紅村」。

在南沙區屬國企的幫扶下,各村透過盤活空置物業、新建停車場、推廣光伏項目等方式增加收入,截至去年12月,14條「零分紅村」全部可分紅,人均派約791元。

其中,南沙橫瀝鎮馮馬二村6、7、8生產隊人均雖僅派100元,村委會主任杜燕峰稱已總算打破困局,「村民們還是很高興的,也看到了希望」。她解釋,馮馬二村共有8個生產隊,由於徵地拆遷等原因,6、7、8生產隊外的其他5隊每年都有分紅,「我們村是純農業村,轄內土地幾乎都是永久基本農田,因此很難發展工業產業,村集體收入也很難有突破」。

杜燕峰稱,去年起該村與南沙現代農業集團屬下明珠農業公司合作建設農耕研學基地,既種植玉米、番茄和黃瓜,又結合研學、農作體驗、文化表演和農產品銷售等多種元素,全年為村集體增加6萬元收入,未來計劃持續探索「農文旅」融合,希望村集體有更多分紅。